“`html
嗨,各位朋友,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專寫財經大小事的阿元。最近啊,有個問題常常在我耳邊響起:「美元是不是快要跌到地板價了?現在到底該不該換美金?」說真的,我身邊不少朋友,無論是想去美國玩、投資美股,還是純粹想把手上的新台幣換成美金賺個利息,都對這個「美元趨勢」感到霧煞煞。
特別是今年,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新台幣表現得特別「有骨氣」,一度衝上二十八點九零元,把美元壓得喘不過氣,雖然午盤後稍微回貶,但仍創下二零二二年六月以來的新高。這讓大家更困惑了: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跟過去兩年比起來是高點沒錯,但跟疫情前最高峰又還差一截,這到底是什麼狀況?別擔心,今天我就用大家聽得懂的「人話」,來好好聊聊這美元的「前世今生」與「未來走向」,保證讓你聽完心裡有數,不再為換不換美元煩惱!

美元匯率:一場時光旅行與現在進行式
我們常說「歷史會重複,但不會完全相同」,套用在美元匯率上,那真是再貼切不過了。想像一下,美元就像一位身經百戰的老船長,在漫長的海上旅程中,經歷過無數的風暴與平靜。
回顧過去,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可說是見證了台灣經濟的起伏與全球政經的波瀾。你或許聽過「廣場協議」(Plaza Accord),那是一九八五年,讓美元在全球市場上大大貶值,就像給它來了一記「當頭棒喝」。到了九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美元兌新台幣一度跌到二十四點五元,那可是歷史最低點,想想現在,是不是有種「回不去了」的感慨?
好景不常,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台幣應聲轉弱,美元兌台幣一下子就飆到了三十四點八元,那感覺就像坐雲霄飛車,刺激得很!之後幾年,網路泡沫破裂、二零零八年次貸危機,美元又短暫跌破三十元。到了二零一一年,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簡稱聯準會)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白話來說就是「印鈔票」增加市場上的美元供給),美元又是一路續貶。
但風水輪流轉,二零一六年美國經濟開始強勁復甦,美元又開始走揚,台幣相對貶值;二零一九年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台灣也受波及,台幣又跟著貶值。而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二零二零年疫情爆發,全球央行瘋狂「撒錢」,聯準會再次寬鬆貨幣,美元又快速貶值。
不過,就像電影情節總會有反轉,二零二二年,聯準會看到通膨怪獸出籠,決定急踩煞車,開始緊縮貨幣政策(Quantitative Tightening,簡稱QT,也就是「回收」市場上的美元),美元立馬「滿血復活」走揚。進入二零二三年,升息腳步放緩,市場開始預期降息將至,美元又轉為貶值。二零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雖然短暫激勵了美元,但到了二零二五年,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政策反覆,讓美元的國際地位受到考驗,甚至出現一波「拋售潮」。
根據路孚特(Refinitiv)、臺灣銀行、台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台灣期貨交易所、交易視角(TradingView)以及找利率(FindRate)的歷史數據,這就是美元匯率的起伏人生,它告訴我們一件事:美元匯率從來就不是一條直線,它充滿了變數,受到全球與區域事件的交互影響,呈現出明顯的週期性波動。

美元未來走向:川普、聯準會與台灣央行的三角關係
了解了美元的過去,那最重要的來了:未來呢?特別是來到二零二五年六月這個時間點,美元兌新台幣究竟會何去何從?這就像看一場精彩的懸疑劇,主角是美元,而劇情的發展,就掌握在幾個關鍵角色手中。
第一位主角:美國總統川普。目前來看,短期內川普總統的政策還是反覆不定,這直接導致了市場對美元的信心不穩,出現拋售潮。但從長期來看,川普的核心政策目標是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想減少貿易逆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讓美元「弱勢一點」,這樣美國的出口商品就能更便宜,更具競爭力。所以,即使短期內美元波動,但長期而言,川普的政策取向很可能還是導向一個相對疲軟的美元。
第二位主角:美國聯準會。這位可是美元的「總舵手」。你可能也聽說了,從二零二四年九月開始,聯準會已經開啟了降息循環,而且預計這波降息會一路持續到二零二六年,目標是把美元的基準利率降到百分之三左右。這可不是個小數字!
為什麼降息會影響美元呢?你可以這樣想:當美元的利率高,就像把錢存在銀行利息特別好,全球的資金當然會被吸引過來,美元自然就強勢。反之,當利率降低,美元的吸引力就變弱了,資金就會開始尋找其他利率較高的貨幣。聯準會的「印鈔票」(QE) 會讓美元供給量增加,通常導致美元貶值;而「回收鈔票」(QT) 則會讓美元供給量減少,推升美元匯率。市場對利率變化的預期,通常會比實際的政策行動更早反映在匯率上。降息雖然會讓美元變弱,但它能降低借貸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有利於經濟增長,但也可能帶來通膨的風險。不過,對於科技、金融、房地產這些對利率敏感的行業來說,降息簡直就是一劑強心針。
第三位主角:台灣中央銀行(簡稱台灣央行)。相較於聯準會的「大刀闊斧」,台灣央行在升息降息這件事情上,態度可以說是相當「保守」。目前台灣的貨幣政策環境相對美國來說更為緊縮,這會導致台美之間的利差縮小。簡單來說,就是台灣和美國的存款利率差距變小了。當利差縮小,資金就不會那麼急著從台灣流向美國,甚至可能因為台灣經濟穩定而回流,這就會讓新台幣相對美元走強。
此外,台灣央行還得考慮一個「燙手山芋」——會不會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為了避免這個標籤,台灣央行在調節匯率時會更加謹慎收斂,不敢過度干預。
綜合川普的「弱勢美元」意圖、聯準會的降息趨勢,以及台灣央行的保守態度與被貼標籤的顧慮,Mitrade分析指出,未來美元兌新台幣匯率可能呈現「緩慢震盪向下」的趨勢,也就是說,美元可能還有更好的「買點」出現。如果你有去美國觀光、留學,或是想投資美股、美債的需求,現在就不用太心急,可以考慮「逢低分批換匯」,這樣能平均你的換匯成本,就像買股票定期定額一樣,降低一次換在高點的風險。
不只是匯率:美元在生活與投資中的角色
除了看懂匯率趨勢,你可能還會問,美元究竟有什麼用?它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個數字,更是一種工具,在我們生活和投資中扮演著多重角色。
美元的「避險需求」: 美元就像金融市場中的「避風港」。每當全球經濟出現動盪、地緣政治緊張,或者貿易衝突加劇時,投資人往往會把資金轉移到美元資產,因為美元被公認為全球最大的儲備貨幣,流動性最好,最不容易「翻船」。這就像暴風雨來臨,大家都會往最堅固的屋子裡躲,而美元就是那間最堅固的屋子。所以,持有一些美元資產,也能幫助你分擔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
美元的「利息誘惑」: 過去幾年,當全球都處於低利率環境時,美國的貨幣政策卻相對靈活,有時候美元存款的利息會比新台幣來得高。這對想賺取「睡後收入」的朋友來說,相當有吸引力。把部分資金換成美元存起來,賺取較高的利息收入,也是一種不錯的資產配置方式。
美元的「觀光實用性」: 如果你計劃去美國旅遊,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或者想逛逛當地的市集、小店,信用卡可能不是那麼方便,甚至有些地方不接受。這時候,身上準備一些美元現金就顯得非常保險和實用了。總不能到了當地,才發現只能乾瞪眼吧?
如何查詢與解讀美元匯率?
說到換匯,你可能會習慣上網搜尋「美元匯率」,然後跳出來一個數字,像是「二十八點八九」。但要注意,這個數字通常是國際市場的即時匯率,它受到全球許多因素的影響,雖然有參考價值,但它不是銀行實際買賣的價格。
如果你真的要換匯,最準確的方式是查詢各大銀行官網的「牌告匯率」,像是台灣銀行。你會看到兩個價格:「本行買入」與「本行賣出」。
- 「銀行買入價」: 這是銀行向你「買入」美元的匯率,也就是說,當你把手上的美元賣給銀行,銀行會用這個價格跟你換新台幣。這個數字通常比較小,例如二十八點五八。
- 「銀行賣出價」: 這是銀行向你「賣出」美元的匯率,也就是說,當你用新台幣向銀行「買入」美元時,銀行會用這個價格賣給你。這個數字通常比較大,例如二十九點二五。
所以,可別傻傻地今天用「銀行賣出價」買了美元,想說等一下再用「銀行買入價」賣掉,那可會虧錢的!因為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有著不小的價差,這就是銀行的「手續費」或利潤來源。
美元投資,別忘記風險提示!
講了這麼多美元的機會與用途,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投資永遠伴隨著風險。就像是航行在大海中,就算船長再老練,天氣再晴朗,也永遠有暗礁和突如其來的風浪。
無論是交易股票、外匯、商品、期貨、債券、基金,甚至是近年很熱門的加密貨幣,這些金融工具都屬於高風險行為。你有可能損失部分甚至全部的投資金額,這絕對不是適合所有人的投資方式。特別是加密貨幣,它的價格極易波動,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的影響非常大;而保證金交易(Margin Trading)這種操作,更是會把金融風險「放大」好幾倍,讓你可能在短時間內損失更多。
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請務必、務必、務必(說三次是因為很重要!)充分了解其中潛在的風險與成本。謹慎思考自己的投資目標是什麼?你能承受多大的風險?過去的投資經驗如何?如果需要,不要猶豫,去尋求專業的財務建議。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我在專欄中引用的這些數據和分析,比如路孚特提供的報價,以及台灣股市和外匯的即時資訊,國際股市和指數資料延遲十五分鐘等,都是基於我所能接觸到的可靠來源。然而,網站所含的數據未必是即時或百分之百準確的,它們可能來自於做市商(Market Maker)的報價,不應被直接作為交易的唯一依據。我和資訊提供者不對這些資料的正確性和即時性負責,也不會承擔你因為交易或依賴這些資訊所導致的任何損失。任何未經書面許可的複製、儲存、修改、傳播或分發網站數據的行為都是被禁止的。某些廣告客戶可能會向網站支付費用,但我的內容始終力求客觀中立。
記住,所有投資都始於學習和風險評估。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對美元趨勢有更清晰的認識。在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裡,做個聰明的航海家,才能穩穩地駛向你的財富彼岸!
“`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