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達克是什麼?搞懂科技股投資的賺錢密碼!

Written by:

最近啊,朋友小美突然跑來問我:「老編老編,你常常在講什麼『納斯達克』,那到底是什麼啊?聽說跟科技股有關,是不是投資了就能發財?」聽她這麼一說,我心想,這可不是小美一個人的疑問,很多人可能都搞不清楚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科幻」的玩意兒,跟我們口袋裡的錢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輕鬆聊聊,這個常常上新聞版面的「納斯達克」究竟是何方神聖!

想像一下,美國股市就像一個超大型的派對,裡面有各種不同風格的包廂。其中,最受矚目的三個大包廂,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道瓊工業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以及今天的C位主角——「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如果你想了解美國經濟跟產業的健康狀況,這三個指數絕對是你的最佳探路器。

先來說說那個歷史最悠久的「道瓊工業指數」吧,它就像是派對裡的「老字號品牌區」,裡面住了三十位美國最頂尖、最有影響力的「藍籌股」代表,像是麥當勞 (McDonald’s)、迪士尼 (Disney)、可口可樂 (Coca-Cola) 這種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咖。不過,道瓊有個小缺點,它只看股價高低,高價股的影響力就比較大,而且區區三十家公司,確實很難代表整個美國股市的浩瀚全貌。

接著是「標準普爾500指數」,這位可說是美國股市的「班長」,它囊括了美國五百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總市值佔了美股的八成左右,所以大家普遍認為,它最能反映美國股市的整體健康狀況。它計算方式也比較聰明,用的是「流通市值加權」,簡單說就是公司規模越大、流通在外的股票越多,對指數的影響力就越大,這樣更能真實反映公司的實際份量。無論是資訊科技、醫療照護還是非必要消費品,它幾乎都有涉獵,可以說是一本活生生的美國經濟興衰史。

好啦,重頭戲來了,我們今天的主角——「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Nasdaq Composite Index)」!如果你是個熱愛科技、追逐新潮的人,那納斯達克絕對是你的菜。它就像是派對裡的「創新科技區」,這裡雲集了所有在納斯達克 (Nasdaq) 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超過兩千五百家,其中將近一半都是響叮噹的科技股!沒錯,蘋果 (Apple)、Google (谷歌)、微軟 (Microsoft)、亞馬遜 (Amazon)、輝達 (Nvidia) 這些你每天都在用的科技巨頭,很多都誕生於此或在此茁壯。所以說,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可說是美國最重要的「科技股」代表指數,更是全球科技趨勢和人工智慧 (AI) 發展的風向球。它的計算方式跟標普500一樣,都是「流通市值加權」,讓大公司能更如實地反映其對市場的影響力。

而如果你想更「純粹」地擁抱科技,那還有一個「納斯達克100指數 (Nasdaq 100 Index)」,它就像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裡的「科技特選班」,從中挑出市值最大的前一百家「非金融類股」,科技股的比例甚至逼近六成!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追蹤科技股的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 都會以它為主要追蹤對象。光是聽到蘋果、微軟、亞馬遜、字母控股 (Alphabet,也就是谷歌的母公司)、輝達、元宇宙平台公司 (Meta Platforms,也就是臉書Facebook的母公司)、特斯拉 (Tesla) 這些名字,是不是就感覺到了滿滿的科技能量?

說到納斯達克這個交易所本身,它可是個傳奇!在1971年2月4日成立,是全世界第一個「電子證券交易市場」。你可能想像不到,以前的股票交易可能還得靠打電話、寫訂單,但納斯達克卻是透過電腦網路直接交易,簡直是把金融業帶進了數位時代!它位於美國紐約市,雖然是電子交易所,但它在時代廣場 (Times Square) 旁的時代廣場四號 (Four Times Square) 也有個象徵性的佈告中心,裡面還有大型攝影棚供財經新聞媒體報導,聽起來是不是很酷?納斯達克不只是一個交易平台,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科技創新實驗室,許多「獨角獸」企業 (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公司) 都喜歡在這裡首次公開發行 (IPO),讓自己從新創公司變成全球矚目的上市公司。

拿納斯達克跟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比一比,就像是比較新創公司與百年老店。紐約證交所 (NYSE) 可是全球市值最大的股市,上市審查非常嚴格,上面住的都是像可口可樂 (Coca-Cola)、高盛集團 (Goldman Sachs) 這種歷史悠久、家喻戶曉的「老牌好公司」。而納斯達克呢,則充滿了活力與創新,是高科技、網際網路新興企業的匯集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兩大交易所的股價指數,各有各的特色,反映著不同的市場脈動與風險特徵。

現在你可能會想,這個看起來充滿「科技感」的納斯達克,跟我這個升斗小民有什麼關係?當然有囉!尤其是在這個人工智慧 (AI) 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納斯達克上的企業簡直就是核心推動者。舉幾個例子你就明白:

* 輝達 (Nvidia):現在最紅的AI晶片霸主!他們的圖形處理器 (GPU) 就像是AI模型訓練的大腦,沒有它,現在的AI發展可能就沒那麼快。他們的平台還支援主流的AI模型訓練,可說是AI時代的軍火供應商。
* 微軟 (Microsoft):不只把AI技術融入了辦公軟體,還運用在搜尋引擎上,更是提供企業AI訓練與部署服務的雲端巨擘,你用的Windows系統和Office軟體可能都已經偷偷藏了AI功能。
* 字母控股 / 谷歌 (Alphabet / Google):擁有頂尖的AI實驗室,發展各種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應用,還自己研發AI晶片,是AI領域的超級玩家。
* 亞馬遜 (Amazon):它不只賣東西,更是全球最大的雲端服務提供商,透過雲端服務提供各種AI解決方案,也讓生成式AI技術更普及。
* 元宇宙平台公司 (Meta Platforms):他們不只開源了大型語言模型 (LLM),還把AI助手整合到社群平台,更是積極研發AI驅動的虛擬實境 (VR) 和擴增實境 (AR) 技術,要帶我們進入新的數位世界。

看到沒,這些公司幾乎都在納斯達克上市,它們的表現直接影響著全球的科技產業鏈升級,也吸引了全球的資金投入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納斯達克不只成長快速,從1971年成立到2020年底,指數可是從100點一路狂飆到12888點,50年間成長了將近128倍,簡直是讓投資人樂開懷!

不過,高成長往往也伴隨著高波動。看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最近的走勢 (當然這些是截至2024-2025年的歷史數據,僅供參考喔):2024年12月11日,它首次站上兩萬點大關,簡直是歷史性的時刻!但隔沒多久,2025年4月3日,卻又暴跌了將近6%,創下四年多來最大跌幅,幾天後又繼續下跌。這說明了什麼?科技股漲得快,跌起來也可能不手軟,波動性比較大,投資前心臟可要大顆一點。最近也有新的公司加入這個大家庭,像是在2025年4月成功上市的霸王茶姬,首日股價就漲了超過15%,市值達到59億美元,可見納斯達克仍然是新興企業的首選舞台。

投資納斯達克,並不是非得直接買進這些科技巨頭的股票。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它就像是一籃子股票,你買了ETF,就等於同時投資了許多家公司的股票,是一種分散風險又方便的投資方式。此外,你也可以考慮差價合約 (CFD) 或期貨 (Futures) 等工具。差價合約 (CFD) 的好處是可以使用槓桿,交易時間也比較彈性,而且可以多空雙向交易,也就是說,即使市場下跌,你也有機會獲利。不過,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風險,尤其是槓桿交易,雖然可能帶來高報酬,但也可能帶來高風險,務必小心。

在決定要不要投資納斯達克相關的工具前,有幾個小撇步一定要記起來:首先是「費用率」,就是買賣這些基金或合約需要付的錢,這會影響你的長期報酬。再來是「流動性」,意思是容不容易買賣,流動性差的基金可能在你需要錢的時候賣不出去。還有「追蹤誤差」和「折溢價」,它們會影響你買到的價格跟基金淨值之間有沒有差距。最後別忘了「計價匯率影響」,因為買的是美股,匯率波動也會影響你的最終報酬喔。

除了指數本身的特性,宏觀經濟的變化也會大大影響納斯達克的表現。最關鍵的就是「聯準會 (Federal Reserve,簡稱Fed)」的貨幣政策。聯準會的決定,就像是替市場灑水或抽水。像是2024年12月19日,聯準會宣布降息 (降低利息),這就像是替市場注入了更多的水,讓錢變得更容易取得,投資人信心通常也會跟著提升,股市就可能上漲。反之,如果聯準會升息,那就像是把水抽走,錢變貴了,股市就可能面臨壓力。

另外,一些經濟數據也像市場的「溫度計」,例如「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它們是衡量通膨壓力的關鍵數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下降,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也下降,這代表通膨壓力減輕,對我們的購買力、企業的營運成本,甚至是整個經濟前景都有直接影響。這些數據的變動,都會讓投資人決定把錢投到哪裡,自然也會影響到股市,尤其是對利率敏感的科技股。

說了這麼多,你對「納斯達克是什麼」應該有更清楚的輪廓了吧?它不只是一個股市指數,更是全球科技脈動的縮影,引領著下一個時代的創新潮流。

【實用小提醒】
投資就像學習開車,上路前一定要先搞懂交通規則,並且量力而為。納斯達克雖然充滿了機會,但科技股的波動性確實比傳統產業來得大,尤其如果你的資金流動性不高,或者對風險的承受度有限,建議一定要先審慎評估,做好功課,理解每一個投資工具的特性和潛在風險,更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若是不確定,也可以諮詢專業的金融顧問。唯有這樣,才能在這場股市派對中,玩得開心又安全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