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什麼時候買最便宜?老朋友真心話:避險攻略大公開!

Written by:

「阿明啊,你上次問我黃金現在這麼貴,到底黃金什麼時候買最便宜?是不是要等它跌下來再買比較划算啊?」

這是我最近跟朋友小明聊天時,他劈頭就問我的問題。小明最近看著黃金價格像坐火箭一樣往上衝,心癢癢地也想搭上這班車,但又怕買在高點,成了「最後一隻老鼠」。相信這也是很多朋友心裡的大哉問吧?黃金,這個閃閃發光的貴金屬,從古至今都是財富的象徵,是亂世中的「定心丸」,也是許多人資產配置中的重要一員。但究竟該怎麼買?什麼時候買才不會被套牢?今天,身為你的老朋友,我就來跟大家聊聊這黃金背後的眉眉角角,讓你從此對黃金投資不再霧煞煞!

說到黃金,它可不是什麼新鮮事,從古埃及法老到現代人,大家對它的迷戀從未停止。以前啊,黃金甚至直接當錢用,那時候叫「金本位」(Gold Standard)。在那個時代,比如1945年到1971年,黃金的價格是被固定住的,每盎司35美元,後來稍微調整到42美元。是不是覺得很便宜?但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後來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1971年拍板,結束了金本位制度,黃金就像被解放的鳥兒,價格開始自由飛翔,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了。這也讓「金銀比」(Gold-Silver Ratio),也就是一盎司黃金能換多少盎司白銀的比例,成了衡量通膨預期和總體經濟環境的有趣指標。而最近幾年,這隻「金鳳凰」簡直是浴火重生,價格屢屢衝上歷史新高。就拿2024年來說,漲幅竟然是近30年來最高的,連2007年(31%)和2010年(29%)那樣的漲幅都被它甩在後面了。你想想看,2024年10月4日,黃金現貨價格飆破每盎司2,425美元,大家都說要挑戰2,500美元大關。結果呢?在2024年9月24日,金價竟然創新高到每盎司2,670美元。更猛的是,到2025年4月22日,金價竟然衝上歷史天價,每盎司3,499.88美元!而目前(根據2025年6月19日數據)也還維持在每盎司3,368.33美元的高位。這黃金為什麼會這麼「搶手」?除了它本身稀有又漂亮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被視為一種「避險資產」(Safe-haven Asset)。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當全球經濟烏煙瘴氣、地緣政治風險冒煙(像一些國家之間的衝突啦、區域不穩定啦),或者大家對股票、房地產這些資產感到沒信心的時候,黃金就成了資金尋找「避風港」的最佳選擇。它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穩如泰山的船,讓人們感覺比較安心,所以價格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黃金這麼搶手,背後當然有些「推手」。其中一個超級大推手,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也就是「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簡稱Fed)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白話來說就是他們的「印鈔票」和「升降息」決定。大家應該都聽過,當聯準會打算「降息」或是採取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時,市場上的錢就會變多,美元的價值就會相對減弱。這時候,持有美元的吸引力就降低了,大家反而會把錢從美元資產轉到黃金,因為黃金本身不會生利息,美元利息低了,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就變小了,金價自然就容易上漲。不信你看「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簡稱DXY),這個指數追蹤美元兌一籃子主要貨幣的強度,包括歐元(Euro)佔比57.6%、日元(Japanese Yen)13.6%、英鎊(British Pound)11.9%、加元(Canadian Dollar)9.1%、瑞典克朗(Swedish Krona)4.2%,還有瑞士法郎(Swiss Franc)3.6%。你會發現,美元指數通常跟黃金價格呈現一種「負相關關係」。什麼意思呢?就是美元越強,黃金通常越弱;美元越弱,黃金就越強。簡直像翹翹板一樣,你高我低,你低我高。所以,每次新聞報導聯準會可能降息了,黃金投資人就眼睛發亮,準備搶購了。除了美元和聯準會,還有一些「幫手」也在悄悄推高金價。比如「通膨數據」(Inflation Data),最常看的就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當物價一直漲漲漲,鈔票越來越不值錢的時候,大家就會把錢換成黃金,因為黃金被認為是「抗通膨」的好工具,能讓你的購買力不被侵蝕。另一個關鍵是「黃金儲備」(Gold Reserves)。沒錯,就是各國的中央銀行自己也在買黃金!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他們近年來持續增持黃金儲備,這也給了金價非常強勁的支撐。這些央行買黃金,可不是為了戴著好看,而是為了穩定國家財政、分散風險。所以你看,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可不是單一的,它就像一個複雜的交響樂團,每個樂器都在演奏自己的旋律,共同譜出黃金的價格走勢。

好啦,聊了這麼多黃金的「身家背景」,小明最想知道的還是:「黃金什麼時候買最便宜?」這個問題,坦白說,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就像問你什麼時候吃飯最飽一樣,因人而異。不過呢,我們可以從歷史數據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看看黃金價格有沒有什麼「季節性模式」(Seasonal Pattern)。根據一些專家的分析,黃金價格好像有點「脾氣」,它在一年中某些時候會比較溫馴,有些時候則比較「亢奮」。通常來說,在每年的春夏季,黃金的價格會比較疲軟一點。這時候,可能就是一些聰明的投資人偷偷進場的好時機。具體的「歷史數據最佳購買月份」有哪些呢?根據TradersUnion專家分析和GoldSilver貴金屬投資公司分析指出,年初的1月、3月、4月初、還有6月中旬到7月初,這幾個時間點,黃金的價格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出現「甜甜價」。那什麼時候金價又會「發飆」呢?通常在年末到年初這段時間,黃金的需求會特別旺盛,比如8月到隔年2月這段期間。這跟一些全球重要的節日很有關係,像是印度的排燈節、西方的聖誕節,還有我們華人重視的農曆新年,這些節慶都會帶動珠寶首飾的銷售,大家買黃金來送禮、投資,需求一多,價格自然就往上衝了。所以,歷史數據也顯示,9月和1月通常是黃金價格可能達到高峰的月份。你可能會問,1月不是也說可以買嗎?對,但那是指年初剛開始的階段,等到需求旺季真正爆發,價格自然又會被推高了。當然,這些季節性規律只是個參考,就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會下雨,但實際不一定準。投資黃金,除了看這些歷史「潛規則」,還是要緊盯前面提到的「大咖推手」——美國聯準會的動向、美元指數的強弱、全球通膨的壓力,還有地緣政治的風吹草動。如果聯準會真的開始「降息」了,美元變弱,或者全球經濟看起來搖搖欲墜,那時候黃金的「避險」功能就會被放大,即使不是在歷史上「最便宜」的月份,也可能是個不錯的進場時機喔!總之,黃金什麼時候買最便宜,不只是看月份,更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聽到這裡,小明可能又要問了:「那我到底要怎麼買黃金啊?去銀樓抱一塊金條回家嗎?」嘿嘿,方法可多了!投資黃金的管道非常多元,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黃金,到線上交易的金融工具,總有一款適合你。首先是「實體黃金」(Physical Gold),也就是金條、金塊、金幣或黃金飾品。這種最直觀,但缺點也最明顯:交易成本高(通常在5%到20%不等,比如你買金飾還要加上工錢),流動性也比較差,你想變現的時候可能沒那麼快,而且還要考慮保存問題,放在家裡怕被偷,放銀行保險箱又要錢,對吧?再來是比較流行的「黃金存摺」(Gold Passbook)。這就像你在銀行開個戶,買賣黃金就像記帳一樣,不用真的拿到實體,省去了保管費和保管的麻煩,買賣也比較方便。台灣銀行(Bank of Taiwan)就有提供這項服務。但它有個小缺點,就是不能生利息,而且如果你想提領實體黃金,還是要付手續費。如果你想投資門檻低一點,又希望能像股票一樣交易,那可以考慮「黃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這種基金追蹤黃金價格,你買賣它的單位就像買賣股票一樣簡單。比如知名的「SPDR Gold Shares」(GLD)就是全球最大的黃金ETF。它幫你把黃金切割成很小的單位,讓小資族也能參與,交易成本相對低,流動性也高,很適合長期投資或資產配置。再來是比較「刺激」的「黃金期貨」(Gold Futures)和「黃金差價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ce, 簡稱CFD)。這兩種工具都帶有「槓桿」(Leverage)功能,也就是你只需投入一小部分保證金,就能操作更大金額的黃金部位。好處是潛在收益可能放大,壞處是風險也同樣放大,如果判斷錯誤,虧損速度也很快,甚至可能虧光本金。這種比較適合有經驗的投資老手,想做短期投機或「雙向交易」(可以買漲也可以買跌)的朋友。像OANDA或Mitrade這類國際平台,就提供多種黃金CFD交易條件。不過,無論你選哪種管道,投資黃金都有一些「注意事項」得先知道。首先,黃金的「波動性」(Volatility)其實不比股票小,根據數據顯示,黃金的年平均振幅約19.4%,而標普500(S&P 500)的年平均振幅也才14.7%,所以別以為它就是「穩賺不賠」的定存。其次,黃金作為保值工具,常常需要比較長的「投資週期」,有時候可能要等10年以上才能真正看出它的「保值」效果。所以,別指望黃金能讓你一夕致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黃金雖然好,但不建議你把所有身家都投入,適當「分散風險」(Diversification),只配置一小部分資金會是比較穩健的策略。

看到黃金最近這麼「強勢」,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未來黃金價格還會繼續漲嗎?「黃金什麼時候買最便宜」的機會還有嗎?這個問題,我請來了各路「神仙」——各大權威金融機構的專家們,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的「預測」。總體來說,大多數專家對黃金的未來走勢都抱持樂觀態度,甚至有些預測讓你看了會嚇一跳!比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預估2024年黃金平均價格會落在每盎司2,100美元。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大通(J.P. Morgan)更看好,高盛預計2024年能達到2,700美元,摩根大通則預測2024年第四季平均價格會落在2,500美元。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花旗集團(CitiGroup)更是大膽預測2025年平均價格上看2,800到3,000美元。連比較保守的瑞銀集團(UBS)也預計2025年平均價格為2,365美元。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預估2024年第三季是2,350美元,全年平均2,255美元。即便像荷蘭銀行(ABN AMRO)預測2024年底前2,000美元,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預測2024年下半年2,300美元,也都屬於高檔水平。再看看更長期的預測,LongForecast預計2025年底金價可能達到3,315美元,而Gov Capital更看好2025年底能達到3,956.22美元,甚至預測到2030年黃金價格可能在5,917.17到5,952.00美元之間。有些極端一點的「超級多頭」甚至預言,到2040年至2050年,黃金價格有望飆升至每盎司8,999美元,甚至挑戰10,000美元大關!聽到這數字,是不是覺得很誇張?這些樂觀的預測,當然不是空穴來風,它背後還是有「道理」的。主要還是因為前面提到的那些因素:全球各國央行持續增持黃金(尤其是中國人民銀行),地緣政治風險不斷,美元長期走弱的預期,以及大家對通膨的擔憂。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像給黃金這艘大船裝上了好幾台強力引擎,讓它持續向前衝。不過,就像我常說的,預測畢竟只是預測,不是「神諭」。市場變化莫測,任何預測都有它的不確定性。就像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不會突然下雨一樣,黃金價格也可能因為一些突發事件(例如全球經濟突然好轉、聯準會政策大轉彎等)而出現大幅回檔。所以,對於這些看起來很美好的預測,我們可以參考,但千萬不能「照單全收」,更不能盲目追高,否則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套牢俠」。投資黃金,永遠要記得「風險」兩個字,它就像黃金閃耀的光芒,雖然迷人,但也可能刺眼。

看到這裡,小明啊,你應該對「黃金什麼時候買最便宜」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了吧?其實,與其去追求那個「最便宜」的瞬間,不如去理解黃金的「價值」以及「怎麼買」更適合自己。黃金就像一位穩重的老大哥,在市場動盪時能給你一份安心,但它並不是讓你一夜暴富的「搖錢樹」。

所以,我的建議是:

  1. 分批進場,慢慢累積: 黃金的價格波動雖然大,但長期來看,它仍是資產保值和抗通膨的好選擇。與其一次性把錢全部丟進去,不如採取「定期定額」或「分批買入」的方式,降低平均成本,無論價格高低都能累積部位。就像存錢一樣,慢慢存,積少成多。
  2. 量力而為,適度配置: 黃金雖然有避險功能,但它的波動性並不低,而且實體黃金的交易成本也比較高。所以,不要把所有的投資都壓在黃金上,建議將黃金視為資產配置中的一環,佔總資產的比例不宜過高(例如:佔總資產的5%到15%),這樣即使黃金價格短期波動,也不會對你的整體財務造成太大的衝擊。
  3. 了解風險,做好功課: 黃金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一定要對自己選擇的投資管道(黃金存摺、ETF、期貨、CFD等)有充分的了解,知道它們的特性、交易成本、以及潛在風險。千萬別聽風就是雨,一窩蜂地跟著大家去買。
  4. 長期持有,心態放穩: 如果你是為了「保值」和「抗通膨」而投資黃金,那就要做好長期持有的心理準備。短期的價格漲跌,就像坐雲霄飛車,刺激但也可能暈頭轉向。把眼光放遠,才能真正體會到黃金的價值。

⚠️ 重要提醒: 黃金投資並非穩賺不賠,它的高波動特性意味著可能面臨較大損失。尤其是資金流動性不高,或者無法承受短期價格波動的朋友,建議先好好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狀況,再決定是否投入。投資有賺有賠,進場前請務必深思熟慮,做足功課,才能讓你的黃金投資之路走得更穩健、更安心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