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朋友、新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資深金融專欄寫手,老話一句,今天又來和大家聊聊錢包裡那點事兒,而且是跟我們荷包最息息相關的「通貨膨脹率」。每次聽到「通膨」這兩個字,是不是都覺得有點頭疼,好像跟什麼高深莫測的經濟學有關?別擔心,今天我就要用最生活化、最輕鬆的方式,把這隻「披著神祕外衣的物價怪獸」給大家扒光光,讓你看懂它到底是怎麼影響你的吃喝拉撒睡,以及它最近又搞了什麼鬼。

你是不是也常有這種感覺?以前一碗麵30塊,現在動不動就70、80塊;以前一杯手搖飲不到50塊,現在隨便一點就是7、80塊起跳。或者去大賣場,明明沒買什麼特別的,結帳金額卻像坐火箭一樣往上衝?這種「錢越來越薄」的感覺,其實就是通貨膨脹在作祟。簡單來說,通貨膨脹率,就是衡量「物價平均水準」上升的幅度,或者換個方式講,就是你手上的錢「購買力」下降的速度。想像一下,你的錢包就像一顆氣球,通貨膨脹就像是在慢慢給氣球洩氣,讓它能裝的東西越來越少。
那這顆「物價氣球」是怎麼量出來的呢?經濟學家和政府單位可不是隨便喊喊價。他們主要靠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叫做「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簡稱 CPI)。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個超大型的菜籃子,裡面裝滿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買到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從吃的麵包、喝的牛奶,到搭公車、看醫生、租房子,什麼都包含在內。政府會定期去調查這些東西的價格,然後跟過去某個「基準年份」的價格做比較,計算出一個百分比,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 CPI。而我們講的通貨膨脹率,很大一部分就是從這個 CPI 的「年增率」推算出來的,簡單的公式就是:(現在的物價水平 – 過去的物價水平)/ 過去的物價水平 × 100%。你瞧,是不是沒那麼難?

不過,這個「菜籃子」裡的東西可不是一成不變的。像是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它裡面就包含了食品(約佔總權重的14%)、能源(約佔8%)、還有除去這兩項之外的各種商品(約佔21%)和服務(約佔57%),而服務裡面最大宗的又屬住房(約佔32%)和醫療服務(約佔7%)。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要特別提「除去食品和能源」呢?因為食品和能源的價格經常因為天氣、國際情勢等因素大起大落,波動特別大。如果它們的價格波動太大,則會影響到物價的穩定性。如果把它們剔除掉,剩下的物價變化率就叫做「核心通脹率」,它能更穩定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物價的長期趨勢,對於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來說,參考價值更高。除了 CPI,還有衡量生產端成本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以及反映整體經濟物價水準的「國內生產毛額平減指數」(GDP Deflator)等等,這些都是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監控物價的「秘密武器」。
你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物價會漲呢?這背後其實有幾種常見的「元兇」。第一種叫做「需求拉動型通膨」,白話說就是「大家都有錢,搶著買東西」。當經濟景氣很好,大家手頭寬裕,消費意願高,市場上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大增,但供應量一時跟不上,店家看你搶著買,自然就敢漲價囉!這就像你發現大家都想搶買限量版球鞋,店家是不是就把價格喊高了?第二種是「成本推動型通膨」,這就好比「原料變貴了,商品當然也跟著貴」。如果生產商品的原料、能源、人工成本都上漲了,企業為了維持利潤,不得不把增加的成本轉嫁到商品價格上,最終還是由消費者來買單。想像一下,麵粉漲價了,麵包店的麵包是不是也要跟著漲?還有一種是「內在通脹」,就是當大家預期物價會上漲,員工會要求更高的薪資,企業又把薪資成本轉嫁到商品上,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惡性循環。

其實,適度的通貨膨脹率對於經濟來說,就像是汽車引擎裡剛剛好的機油,能讓經濟這個巨輪順暢地轉動。這通常代表著經濟正在穩定地成長,企業有獲利、員工有加薪,大家也比較願意花錢。但如果通膨像脫韁野馬一樣飛奔,那可就糟了!你的購買力會被大幅削弱,以前能買一整條街的東西,現在可能只能買幾樣。這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讓大家不敢消費,企業也難以規劃生產,最終可能導致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倒退,這就是大家最怕的「滯脹」。依據物價上漲的速度,通膨還有分「爬行式」(每年1%~3%的溫和上漲)、「溫和式」(3%~6%),甚至達到「惡性通膨」(每年50%以上,像阿根廷過去就曾面臨極端通膨),那真的會讓人民叫苦連天。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那麼台灣現在的通貨膨脹率怎麼樣啊?」根據我們的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的資料顯示,台灣上個月的通貨膨脹率年增率是1.55%,比前一個月的2.03%還要低一些。這代表我們物價上漲的壓力似乎有稍微緩和的趨勢。那全球呢?放眼世界,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可是差異甚大。根據2025年5、6月的數據,有些國家像瑞士(0.1%)、中國(-0.1%,也就是物價下跌,形成通貨緊縮)、新加坡(0.8%)通膨率都非常低;而有些國家像阿根廷(43.5%)、土耳其(35.05%)、俄羅斯(9.9%)則面臨顯著的通膨壓力,這就跟各國的經濟狀況、「貨幣政策」、乃至於國際供應鏈的穩定性都有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身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其通貨膨脹率也一直備受關注。2025年5月,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年增率是2.4%,雖然比前一個月略高一點,但這已經是他們自2021年以來的最低點,甚至比市場預期的還低。而他們排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脹率」也維持在2.8%,同樣是近年的低點。不過,仔細看你會發現,雖然整體通膨趨緩,但像食品價格還是漲了2.9%,交通服務、二手車和新車的價格也都有所上漲,但住房價格卻略有下降,能源成本持續走低(汽油、燃料油都便宜了),天然氣價格則依然高企。這就告訴我們,即使整體數字看起來漂亮,但我們的日常生活感受可能還是會因為某些特定商品的漲跌而有所不同。回顧歷史,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在1914年到2025年之間平均是3.29%,最高點曾達到驚人的23.70%(1920年),最低點也曾跌到負15.80%(1921年)。所以,現在的2.4%可以說是相對溫和的水平了,而且市場普遍預期,未來幾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將會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對全球經濟來說是個好消息。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想:「既然消費者物價指數是這麼重要的參考指標,那它是不是百分之百準確呢?」嗯,任何統計數據都有它的極限。其實,經濟學家們發現,「消費者物價指數」在計算通貨膨脹率時,大約會高估實際的通膨率1%左右。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替代效果」,意思是當某種商品漲價了,消費者會轉向購買價格相對便宜的替代品。例如,豬肉漲價了,大家可能就改買雞肉或牛肉。但CPI的計算方式不一定能即時反映這種消費行為的轉變。第二是「商品品質提升」,現在的商品,即使價格不變,功能和品質可能比以前更好了。比如說,一台智慧型手機,即使價格和幾年前一樣,但它的處理器、攝影功能、螢幕解析度等都大幅提升了,這其實也代表著你用同樣的錢買到了更好的東西,某種程度上抵消了部分物價上漲的壓力,但CPI也很難完全捕捉到這種品質的提升。所以,政府在制定像「貨幣政策」這種影響廣泛的政策時,會把這個潛在的偏差考量進去,避免因為數據的「過度反應」而採取錯誤的決策。
所以,我們談了這麼多通貨膨脹率的眉眉角角,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呢?了解通貨膨脹率,就像你學會了看天氣預報一樣,能幫助你更好地規劃你的「財富人生」。當你看到通貨膨脹率蠢蠢欲動的時候,就要提高警覺,因為你手上的現金正在默默地「縮水」。這時候,適度地考慮將部分閒置資金投入能夠對抗通膨的工具,就顯得格外重要。例如,可以評估一些能隨物價上漲而調整的投資(像是部分不動產,或者一些抗通膨債券),或者思考股權投資,因為企業的營收和獲利也有機會跟著物價一起成長。
當然,投資有賺有賠,通貨膨脹率的走向也瞬息萬變,受到全球經濟、地緣政治、供應鏈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們雖然無法完全掌控,但至少可以保持警覺,聰明應對。例如,你可以多留意像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這類重要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動向,因為它們的利率決策往往牽動著全球資金的流向和物價的波動。同時,也要注意像油價、原物料價格這些容易影響「成本推動型通膨」的關鍵指標。
總之,通貨膨脹率就像一個跟你形影不離的經濟幽靈,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的購買力。但當你真正了解它、看清它的面貌時,你就不會再被它嚇到,甚至能找到機會為你的財富保值增值。記住,知識就是力量,特別是在這個變動快速的金融世界裡。
⚠️ 溫馨提醒: 在採取任何投資策略之前,務必充分了解其風險。特別是若您目前手上的資金流動性不高,或者對金融市場不甚熟悉,建議務必先諮詢專業的金融顧問,並仔細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千萬不要看到別人投資什麼就盲目跟進,以免影響自身財務安全。像 Moneta Markets(億匯) 這類國際平台,多提供多種交易條件,但投資選擇仍需考量個人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記住,穩健理財才是王道!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