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嘿,各位老朋友、新朋友,我是你們的金融老司機。說到投資,大家最怕什麼?是資金縮水?還是市場崩跌?我跟各位打包票,最怕的八成是「不確定性」!那種坐立難安、看著股市上上下下卻搞不清楚葫蘆裡賣什麼藥的感覺,簡直比吃芥末還嗆。

這時候,我就要介紹一位老朋友給大家認識,它就像是股市裡的「測謊機」,專門量化大家心裡的「挫咧等」程度,它就是鼎鼎大名的「美國恐慌指數」(VIX指數)。別小看這個名字,它在投資界可是響噹噹,被稱為「市場的恐懼量表」,能幫我們看透市場的集體情緒,是不是很玄妙?
說到恐慌指數,它可不是算命仙掐指一算得出來的。它的正式大名叫做「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市場波動率指數」(Volatility Index),簡稱VIX。這個指數很有趣,它衡量的是市場預期在未來30天內,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這個美國股市的指標,到底會有多少「晃動」的幅度。
想像一下,你準備搭飛機出國,如果氣象預報說未來30天內會是晴空萬里,那你的心情肯定很放鬆,對吧?但如果預報說颱風一個接著一個來,而且風速時速破百,你肯定會感到焦慮,甚至考慮改期。VIX指數就像是股市的「颱風預報機」:它越高,就表示市場預期未來的「風雨」會越大,也就是說,大家心裡的「恐慌」程度就越高,股市也可能因此更不穩定。
這個VIX指數是怎麼來的呢?它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根據標準普爾500指數相關的「認購選擇權」(Call Option)和「認售選擇權」(Put Option)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價格,經過複雜的數學模型計算出來的。簡單來說,當大家都搶著買「認售選擇權」來避險(就像是買保險,賭股市會跌),VIX指數就會往上飆,因為這代表市場預期股價會下跌,而且大家很緊張,所以願意花更高的價錢去買這些「保險」。

VIX指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7年,當時有學者首次提出這個概念。到了1993年,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正式發布了即時的VIX指數,讓投資人有個參考依據。2003年,它的計算方式又經過了優化,變得更精準。而最關鍵的里程碑莫過於2004年VIX指數期貨的推出,以及2006年VIX指數期權的登場,這些都讓投資人可以直接交易「恐慌」,甚至用來「對沖」(Hedging)手上的投資風險。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VIX指數就曾經飆到89.53的盤中歷史高點,嚇壞了不少人,也充分印證了它「恐慌指數」的稱號。
通常,當VIX指數高於30,就代表市場情緒非常不穩定,甚至可能出現恐慌;反過來,如果VIX指數低於20,就說明市場情緒相對平靜,壓力比較小。有句口訣大家可以記下來:「VIX漲,股市跌;VIX跌,股市漲。」這不是絕對,但八九不離十,它跟股市之間通常呈現「反向關係」。所以,VIX指數也被許多高手視為評估市場風險和情緒,甚至是預測市場走勢的「領先指標」。
當然,光看VIX指數還不夠,市場情緒是個很複雜的東西,需要多角度來觀察。這時候,我們就要請出另一位重量級人物——「恐懼與貪婪指數」(Fear & Greed Index)。這個指數更有趣,它就像是市場情緒的「七合一」健康檢查報告,綜合了七個不同面向的指標來判斷股市的整體情緒。
這七個指標是哪些呢?讓我一個個跟各位解釋:
第一是「市場動能」(Market Momentum):這個指標會看標準普爾500指數相較於它過去125日移動平均線的表現。如果股價衝得很猛,表示市場熱情很高;反之,如果軟趴趴的,就可能代表動能不足。
第二是「股價強度」(Stock Price Strength):它會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創新52週高點和低點的股票數量。高點股票多表示市場強勁,低點股票多則說明市場疲軟。
第三是「股價廣度」(Stock Price Breadth):這個指標觀察的是紐約證券交易所上漲和下跌股票的交易量。如果上漲的股票交易量遠大於下跌的,表示多數股票都在漲,市場上漲的趨勢比較廣泛,也就比較健康。
第四是「認售認購期權」(Put/Call Options):這跟我們前面提到的VIX指數有點像,是觀察認售期權(看跌)和認購期權(看漲)的成交比率。如果認售期權的交易量比認購期權多,代表很多人在買「跌的保險」,市場看跌情緒比較濃。
第五是「垃圾債券需求」(Junk Bonds Demand):聽起來有點刺激,但其實這是衡量投資人風險偏好的一個指標。垃圾債券(Junk Bonds)雖然風險高,但通常殖利率也高。如果大家願意追逐垃圾債券,表示投資人對風險的容忍度變高,比較敢衝。反之,如果垃圾債券跟政府債券的利差擴大,代表投資人更傾向於避險,尋求穩定。
第六是「市場波動率」(Market Volatility):這裡又會用到我們的VIX指數,它會看VIX指數相較於其長期平均值的趨勢。如果VIX長期處於高位,說明市場波動大,大家心神不寧。
第七是「避險需求」(Safe Haven Demand):這個指標會比較美國國債(通常被視為避險資產)和股票的報酬率。如果投資人一股腦兒地湧入國債,顯示大家想避險,寧願犧牲報酬率也要追求安全,這就代表市場瀰漫著不安情緒。
綜合這七個指標,「恐懼與貪婪指數」會給出一個0到100的分數。100分代表「極度貪婪」,0分則代表「極度恐懼」。這個指數的妙用,就是提醒投資人要警惕自己是不是被情緒左右了判斷。當指數顯示「極度貪婪」時,可能就是市場過熱、即將反轉的警訊;當顯示「極度恐懼」時,或許反而是進場尋找便宜貨的好時機。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那現在的市場情緒到底怎麼樣?」根據最新的數據,美國恐慌指數(VIX指數)目前的盤中數據約在32.7000左右,這代表市場的確感受到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波動。同時,我們觀察到近期美國市場的恐慌指數曾跌至階段低點,但股市卻持續上漲,這種現象很可能預示著未來會有一波回調壓力正在累積。畢竟,恐慌指數和股市的負相關性,可不是說說而已。就連香港股市,其恆生指數波幅指數(類似VIX)也顯示出類似的市場壓力。

當然,除了這些市場情緒指標,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也是影響市場情緒的關鍵。想像一下,如果中央銀行決定降息,市場上資金成本降低了,大家會覺得借錢更容易,也更有意願去投資,這時市場情緒自然會比較樂觀,股市可能就會上漲。反之,如果升息,資金變貴了,投資意願就會降低,市場情緒可能就會偏向保守。就像日本財務省最近擬減發長期國債來穩定殖利率,這類政策都可能影響匯率和全球債市的波動。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的鴿派(指傾向寬鬆貨幣政策)聲明,也曾在過去激勵股市上漲。這些政策動向,都是我們分析市場情緒時不可或缺的拼圖。
總之,無論是VIX恐慌指數還是恐懼與貪婪指數,它們都不是讓你閉著眼睛就能賺大錢的「明牌」。它們更像是兩面鏡子,一面照出市場集體的情緒,一面提醒你別被自己的恐懼或貪婪沖昏頭。它們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市場的「風險敞口」(Risk Exposure),輔助我們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例如是在市場恐懼時敢於逆勢佈局,還是在市場狂熱時懂得見好就收。
記住,市場永遠存在不確定性,沒有一種工具能保證你穩賺不賠。這些指數提供了市場動態的量化數據,讓你可以更理性地做出判斷。你甚至可以考慮使用一些衍生性金融工具,例如VIX指數期貨、VIX指數期權,或是與VIX相關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交易所交易債券(ETN),像是ProShares旗下的VXX、UVXY,甚至以前的XIV、SVXY(雖然有些已經下市或重組了),來進行對沖或交易。有些國際平台,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也提供差價合約(CFD)來交易這些標的,但這些工具通常有較高的槓桿,風險也相對高,絕對要搞懂它的特性才能碰。
風險提示:
投資這檔事,從來都不是穩賺不賠的。無論是股票、期貨、期權,還是像VIX指數相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都存在著高度的市場波動風險和資金流動性風險。如果你的資金流動性不高,或是無法承受劇烈的市場震盪,建議務必先諮詢專業的金融顧問,並仔細評估自身狀況後再做決策。市場數據、圖表和分析僅供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過往績效不保證未來表現。務必審慎評估風險,並確保自己完全理解任何交易工具的運作方式。
“`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