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看穿物價膨脹率公式:破解漲價真相,守住你的錢!

Written by:

“`html

朋友小莉最近一邊結帳,一邊對我搖頭嘆氣:「奇怪耶,這菜價怎麼跟搭了火箭一樣,咻一下就衝上去了!以前買這些根本花不了多少錢,現在根本是變相搶錢啊!」這番話,是不是聽起來特別耳熟?你是不是也常常有種感覺,手上的鈔票明明面額沒變,但能買到的東西卻越來越少?這可不是你的錯覺,這背後搞鬼的,正是我們常常聽見,卻又覺得有點神祕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聽起來好像是財經新聞裡才會出現的專業術語,但其實它比你想像的更貼近生活。簡單來說,通貨膨脹就是「物價總水準持續上漲,導致你的錢越來越不值錢」。想像一下,以前一杯珍奶三十元,現在可能要六十元,同樣是一百元,以前可以買三杯珍奶,現在連兩杯都買不到,這就是你手上的貨幣購買力下降了。反過來說,如果物價總水準持續下跌,就是「通貨緊縮」,雖然聽起來好像能買更多東西很划算,但這通常伴隨著景氣不佳,大家口袋都緊,反而沒人敢消費、投資,經濟動能就會停滯,甚至倒退嚕。

那麼,溫和的通貨膨脹是不是就不好呢?其實不然。適度的通膨,就像是經濟這鍋湯的「微火慢燉」,能讓經濟暖起來,而不是過熱燒焦。一般來說,許多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把每年約2%的物價上漲率當作「和緩通膨」的目標。因為溫和通膨有助於鼓勵企業增加銷售額與投資,民眾的薪資也有機會跟著提升,進而刺激消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但如果通膨像脫韁野馬般飆漲,那可就麻煩了,可能會引發惡性通膨,甚至造成經濟泡沫化,就像是一鍋湯燒到乾,最後什麼都不剩。所以說,物價的變動,絕對是判斷經濟景氣好壞的重要指標,不管是消費者還是企業,都得密切關注物價趨勢,才能即時調整消費、投資和營運策略。

要怎麼知道物價是漲還是跌,漲了多少呢?這時候,我們就要請出今天的主角:「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這個指數可說是衡量物價變動的「國家級體溫計」,它統計的是一般家庭日常購買的商品與服務價格變動情況,最終會以指數的形式呈現,直接反映出大家的生活成本有沒有提高。

那這個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別擔心,我們不需要拿著計算機一個一個去加總全台灣的商品價格,統計學家們自有辦法。CPI的計算通常會採用一個叫做「拉氏公式」的方法。簡單講,就是先選一個「基期年」,把那年的物價總和設定為100,然後再比較「當期」的物價總和跟基期年的差距。這就好像我們考數學,老師會先設定一個滿分100,你考了80分,就是80%的概念。

所以,如果我們要算出物價膨脹率公式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CPI」,它的計算方法是:

CPI = (當期的商品/服務價格總和 / 基期的商品/服務價格總和) × 100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選定2020年為基期年,那年某個「一籃子」代表性商品的總價是100元。到了2022年,同樣這一籃子商品的總價變成135元,那麼2022年的CPI就是 (135 / 100) × 100 = 135。這個135的數字,就表示從基期年到當期,物價上漲了35%。

算出CPI之後,要怎麼知道「通貨膨脹率」呢?通常我們談到的通貨膨脹率,指的就是物價平均水準在一定時期內的上升幅度,最常見的就是看「CPI年增率」。它的物價膨脹率公式是這樣子的:

CPI年增率 = (當前月CPI – 去年同期CPI) / 去年同期CPI × 100%

舉例來說,如果今年八月的CPI是135,而去年八月的CPI是125,那麼今年的八月物價年增率就是 (135 – 125) / 125 × 100% = 8%。也就是說,今年的物價比去年同期貴了8%。此外,還有「年度平均CPI年增率」,算法是 ((當年度平均CPI / 前一年度平均CPI) – 1) × 100%。這些數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等官方機構都會定期發布,提供給我們參考。

每個國家在計算CPI時,會因為生活習慣和統計考量而有所不同。例如,日本的「核心CPI」會把生鮮食品排除在外,因為生鮮食品價格容易受到天災、季節等因素影響,波動性大。而美國的「核心CPI」更是進一步,除了生鮮食品,連能源價格也排除在外,這大致等同於日本的「核心核心CPI」。這就是為什麼你可能常常聽到新聞裡說,美國的通膨數字很高,但「核心通膨」數字卻沒那麼嚇人,因為排除了波動較大的項目,更能看出物價趨勢的長期變化。

回顧一下2022年,物價的變化可是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像日本,儘管2021年因為行動電話費降價讓通膨率看起來不高,但到了2022年8月,其核心CPI年增率已達到2.8%,幾乎逼近2014到2015年消費稅上漲後的高峰。即便如此,日本銀行(日本中央銀行)卻依然維持貨幣寬鬆政策,認為這波通膨主要是受到俄烏戰爭與日圓貶值導致的成本上漲,而非需求大幅增加。反觀美國,2022年8月的CPI年增率高達8.3%,創下歷史新高。這讓美國聯準會(美國中央銀行)從2022年3月核心CPI年增率突破6%後,就持續升息,希望能透過提高借錢的成本,來抑制物價上漲,讓大家少花一點錢,把過熱的經濟「降溫」。

除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還有其他兄弟姐妹也一同在監測物價,像是「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和「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PPI衡量的是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出售產品與原材料的價格變動,它就像是從「賣家」的角度來看價格,通常會被視為CPI的「先行指標」。為什麼呢?因為生產原料價格變高了,製造商的成本提高了,最終很可能就會反映在零售價格上,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而「GDP平減指數」則更宏觀,它透過「名目GDP」(不考慮通膨的總產值)與「實質GDP」(考慮通膨後的總產值)之間的差異,來衡量整個經濟體的物價變動。GDP平減指數的物價膨脹率公式是:

GDP平減指數 = (名目GDP / 實質GDP) × 100

跟CPI不同的是,CPI聚焦在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開銷,而GDP平減指數則涵蓋了經濟體內所有商品與服務的價格,包括企業投資、政府支出等等,範圍更廣。雖然CPI是大家最常用也最關注的通膨指標,但PPI和GDP平減指數則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物價視野,三者共同構成我們評估經濟健康狀況的數據基礎。掌握這些數據,不論是消費者、企業還是政策制定者,都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這些複雜的經濟數據,最終都要回到一個核心目的:讓中央銀行來穩定我們的貨幣價值,並支持經濟成長。中央銀行就像是國家的「總會計師」兼「總管家」,他們肩負著維持物價穩定的重責大任,而手上的工具就是「貨幣政策」。

當通貨膨脹率高於中央銀行的目標值(像是前面提到的2%)時,央行就會像開車踩煞車一樣,採取「貨幣緊縮」措施。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升息」,也就是提高銀行之間的借貸利率,讓大家跟銀行借錢的成本變高,進而減少市場上的貨幣流通與需求。想像一下,如果你向銀行借房貸的利息變高了,你是不是會傾向少借一點、少花一點?這就能有效抑制物價上漲。此外,縮小「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的規模,甚至進行「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QT),也是收回市場資金的手段。

反之,如果通膨率過低,甚至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時,央行就會踩油門,實施「貨幣寬鬆」政策。例如「降息」,降低借錢成本,鼓勵金融機構多借錢給企業和民眾,刺激市場需求,讓大家敢花錢、敢投資,進而促進物價上漲。同時,也可以進行「量化寬鬆」,也就是中央銀行直接在市場上購買債券等資產,將大量的資金注入市場,增加流動性。就像前面提到的,2022年美國聯準會就是看到CPI飆高,才連續採取升息措施。不過,貨幣政策通常對因為需求增減所造成的物價變動比較有效,對於像原物料上漲這類的「成本推動型」通膨,效果就相對有限了。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決策,每一次都牽動著金融市場的神經,因為它們的升降息與量化寬鬆/緊縮措施,都旨在引導通貨膨脹率達成目標,以維持整體經濟的穩定。

搞懂了通貨膨脹、CPI和中央銀行的角色,你可能會想,這跟我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高通膨率就像一個無形的吸塵器,悄悄地吸走你手上的錢,讓你的貨幣購買力大打折扣。這對個人資產和企業利潤都會造成壓力。

對個人來說,如果你領的薪水沒有跟著物價一起漲,那你的「實質薪資」(扣掉通膨影響後的薪資)就縮水了,等於變相減薪。辛苦存下來的錢,如果只放在銀行定存,利息可能還追不上通膨的速度,你的資產就會慢慢「蒸發」。這也是為什麼在通膨時期,大家會開始考慮投資,因為投資某些資產有機會跟著物價一起增值,甚至跑贏通膨。

對企業來說,通膨則意味著原物料、勞力成本上漲。如果企業不能有效控制成本,或將上漲的成本合理地轉嫁給消費者(例如瓦城、王品、麥當勞等餐飲業漲價),那麼利潤空間就會被壓縮。因此,企業在面對通膨時,也需要調整自身的營運策略,例如優化供應鏈、提高生產效率等等。

那麼,面對這波波物價的起伏,我們一般人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保持理性與資訊更新。不要盲目跟風,要多方查證資訊,理解物價變動的真正原因。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網站上,都會有最新的CPI資料,甚至可以查詢到細項的變動,對日常消費很有參考價值。

其次,妥善規劃你的資產配置。如果資金流動性不高,務必先評估自身風險承受度。在通膨時期,現金和固定收益商品(如定存)的價值容易被侵蝕。這時候,可以考慮適度配置一些能抗通膨的資產,例如股票、房地產、或是黃金等貴金屬。當然,這些投資都伴隨著風險,沒有穩賺不賠的保證,所以⚠️ 若資金流動性不高,建議先評估自身財務狀況與風險承受度,再採取任何投資策略。切勿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再來,提升自身收入和開源節流。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在薪資漲幅追不上通膨時,除了努力爭取加薪,也可以思考如何發展副業,增加收入來源。同時,檢視日常開銷,適度節約,把省下來的錢用來投資自己,像是學習新技能,提升職場競爭力。

最後,培養長期投資的眼光。財經名人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辦人雷.達利歐(Ray Dalio)就曾說過:「如果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通貨膨脹是經濟運行的常態,我們無法完全避免,但可以學習如何與它共處。了解這些經濟數據和政策工具,就像是給自己裝上了導航,即使路況顛簸,也能穩健前行。只要我們持續關注物價趨勢,做出明智的消費與投資決策,就能在這波物價浪潮中,為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不再對手上的鈔票「變小」而感到無助了。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