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買黃金眉角多?搞懂投資管道,避開地雷安心賺!

Written by:

“`html

「哎唷,最近新聞又在報金價創新高了,搞得心癢癢的,」朋友小美在咖啡廳裡,一邊滑手機,一邊眉頭深鎖地問我:「聽說去銀行就能買黃金,這是不是像買定存那麼簡單啊?會不會有什麼我們不懂的『眉角』?」

小美的疑問,其實也是許多人對黃金投資的共同困惑。的確,當全球經濟變幻莫測,從烏俄戰爭到中東情勢緊張,再到各國央行瘋狂「囤金」,黃金這塊金光閃閃的「避險資產」,總能在亂世中再度躍上舞台,讓大家重新想起它的好。光是二〇二四年,全球央行的淨購金量就高達一千零四十五噸,這可是連續三年都超過千噸的驚人數字,足以證明黃金在全球金融版圖中的重要地位。最近金價甚至一度衝破每盎司兩千九百一十美元的歷史天價,雖然像高盛(Goldman Sachs)這樣的大行已經預警短期可能會有回檔風險,但這依舊不妨礙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所以,到底「銀行買黃金」這件事,是真能讓你搭上財富列車,還是藏著不為人知的玄機呢?今天就讓我們這位「資深金融專欄寫手」來好好跟大家聊聊,銀行買黃金的那些事兒,以及市面上各種五花八門的黃金投資管道,它們的優缺點、成本,還有哪些人適合用哪些方式「淘金」!

談到黃金,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金光閃閃的金條或金飾,覺得「握在手上最實在」。這就是最直接的「實體黃金」投資。你可以去銀行、銀樓買金條、金塊、紀念幣,甚至金飾品。想像一下,家裡有個小保險箱,裡面躺著幾塊沉甸甸的金條,那種踏實感是無與倫比的。它的好處很明顯:風險相對低,因為實物就在你手上,不怕電子數據憑空消失;買賣方式也簡單,跟買菜一樣銀貨兩訖。而且,實體黃金自古以來就有保值和收藏的雙重價值,遇到緊急狀況,金條一拿,變現不是問題。

不過,光芒背後總有陰影。實體黃金第一個讓人頭痛的就是「貴」。通常單價不低,隨便一塊金條就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台幣,門檻可不低。再來就是儲存問題,你總不能把金條隨便扔在抽屜裡吧?保險櫃、銀行保管箱都是費用,而且實體黃金的流動性其實沒那麼好,雖然理論上易買易賣,但遇到急用時,可能價格談判空間就小了,而且還有加工費、手續費、磨損費等各種額外成本。尤其飾品類,買的時候要收「工錢」,賣的時候則只算黃金本身的重量和純度,中間的價差可能讓你捶心肝。在台灣,如果你交易實體黃金的獲利超過新臺幣五萬元,還得申報「個人一時貿易所得」,按純益率百分之六併入綜合所得稅計算,這些都是你得事先想清楚的「成本」。總結來說,實體黃金比較適合那些想抗通膨、有收藏愛好,或把黃金當作壓箱寶的投資人。

聊完了實體黃金,再來就是許多銀行主打的「黃金存摺」了。小美之前問到銀行買黃金是不是跟買定存一樣,其實她指的八成就是這個。黃金存摺,顧名思義,就是銀行幫你開一個帳戶,裡頭記錄的是你買了多少「黃金」,而不是真的給你一塊金條。所以它又被稱為「紙黃金」或「虛擬黃金」。你可以在台灣銀行、中國信託、玉山銀行、元大銀行、台新銀行、合作金庫、台北富邦銀行等各大銀行辦理,有些甚至提供新臺幣、外幣,甚至雙幣計價的選擇,讓你彈性更大。

黃金存摺的好處是,投資門檻相對低,有些銀行一公克或零點一盎司就能買,像玉山銀行現在還有新戶開戶手續費零元的優惠,定期投資和到價買進手續費也常常有折扣。而且,它免除了實體黃金保管的煩惱和額外費用,變現流通性也高,透過網路銀行或手機App就能隨時交易,方便得不得了。

然而,方便總是有代價的。黃金存摺最大的「眉角」就在於「買賣價差」。它不像股票有個公開透明的搓合價,而是銀行會公布一個「買進價」和一個「賣出價」,你買的時候用賣出價(高),賣的時候用買進價(低),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固定價差,大約在百分之一到一點四左右。這就像你走進金店,金店買進黃金的價格,一定比賣出的價格低一樣。所以,黃金存摺的獲利方式就是「買低賣高」賺取價差,它本身是不會像定存一樣給你利息的,而且也不受存款保險保障。如果你是個喜歡頻繁進出市場的「短線客」,累積起來的手續費和價差成本,恐怕會讓你覺得有點「吃力不討好」。此外,雖然黃金存摺理論上可以兌換實體黃金,但通常需要額外支付運輸費或補繳貨款差額,例如台灣銀行目前的牌價,從黃金存摺提領一公斤金條,除了金條本身的費用,還需補繳一萬多元的差額。稅務方面,黃金存摺的獲利被歸類為「財產交易所得」,一樣要併入綜合所得稅申報,有獲利就得繳稅,虧損則可以扣抵。因此,黃金存摺比較適合那些想長期投資黃金、透過銀行做小額儲蓄,或是交易頻率不高的投資人。

除了實體黃金和黃金存摺,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出現了更多元、更「科技」的黃金投資方式。其中一種就是「黃金指數股票型基金」,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黃金ETF」。這種投資方式就像買賣股票一樣簡單,你透過券商就能買到追蹤黃金指數的基金。

黃金ETF的優點是門檻低、買賣方便,而且流動性通常很好,不像黃金存摺有明顯的買賣價差問題。你可以在台股買到像元大標普黃金指數股票型基金(元大S&P黃金,代號00635U)這類的商品,也可以透過海外券商購買美股的黃金ETF,例如SPDR黃金指數基金(SPDR Gold Shares,代號GLD)或iShares黃金指數基金(iShares Gold Trust,代號IAU)。你可能會問,台股和美股的黃金ETF有什麼差別?最大的差別就在「管理費」和「追蹤誤差」。台股的黃金ETF管理費通常較高,每年大約百分之一點一五,加上手續費和交易稅,單次買賣成本約百分之零點二五;而美股的黃金ETF管理費則低得多,約百分之零點二五到零點四,手續費也較低。通常來說,美股的黃金ETF追蹤金價會更緊密,費用也更划算。不過,無論是台股還是美股的黃金ETF,它都只能讓你「做多」,也就是金價上漲你才能賺錢,金價下跌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虧損了。因此,黃金ETF適合那些希望以較低成本長期持有黃金、不碰實物、並且能接受基金管理費的投資人。

如果你對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更有興趣,那麼「黃金期貨」和「黃金差價合約」(Contracts For Difference, CFD)或許會引起你的注意。這兩種都屬於衍生性金融商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們都帶有「槓桿」特性,也就是你只需要投入一小部分的資金(保證金),就能操作大於你本金數倍的黃金部位。

先說說黃金期貨吧。期貨交易就是你跟對方約定好在未來某個時間,以某個價格買賣黃金。它的優點是你可以「雙向交易」,也就是金價上漲你可以「做多」賺錢,金價下跌你也可以「做空」獲利,靈活性很高。而且,國際黃金期貨市場幾乎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交易,讓你隨時都能掌握投資機會。因為有槓桿,資金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不過,槓桿是一把雙面刃,它能放大你的獲利,也能放大你的虧損。一旦金價波動不利,你可能很快就會面臨「追繳保證金」甚至「斷頭」的風險。此外,期貨合約都有「到期日」,到了期你必須選擇平倉或「換倉」,換倉就會產生額外的成本。在台灣,期貨交易獲利目前是停徵所得稅的,只課徵期貨交易稅(千萬分之二點五),對於高頻交易者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優勢。黃金期貨適合那些有一定交易經驗、風險承受能力高、追求短線或波段操作的專業投資人。

至於黃金差價合約(CFD),它跟黃金期貨有點像,也是追蹤現貨黃金價格的一種合約,你不實際持有黃金,而是透過合約的價差來獲利。相較於期貨,差價合約的投資門檻更低,有些平台最低只要十八美元就能開始交易,而且它沒有到期日,可以讓你彈性地長期持有,同時也提供雙向交易和全天候交易的便利。開戶流程也相對簡便,像是一些國際知名的差價合約交易商,例如Moneta Markets(億匯)等,都提供這樣便捷的服務。但和期貨一樣,差價合約也是高槓桿交易,風險極高,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血本無歸。另外,它還有一個「隔夜持倉費用」,也就是你把部位留到隔天,會產生一筆利息費用。稅務方面,黃金差價合約的獲利屬於「海外所得」,如果單年度超過新臺幣一百萬元,就必須併入個人的基本所得額計算(俗稱「最低稅負制」)。因此,黃金差價合約適合那些對黃金市場有深入研究、具備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經驗,且追求短線或波段操作的高風險偏好投資人。

說了這麼多黃金投資管道,我們也別忘了,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方式,黃金的獲利模式都只有一種:「買低、賣高」賺取價差。它不像股票可以配息,也不像房地產有租金收入,黃金本身是不會「生利息」的。

所以,在踏入黃金市場之前,有幾個重要的風險和成本你一定要知道:

首先是「交易成本」。這不僅僅是各家銀行或券商收取的「手續費」,更重要的是黃金一買一賣之間的「價差」。特別是黃金存摺,這個價差可能就佔了百分之一點四五左右,如果你頻繁交易,這筆費用累積起來可不是小數目。再來是「換匯成本」,如果你的黃金是以美元計價,你從台幣換成美元、再從美元換回台幣,中間也會有匯差損失,大概是百分之零點三二。

更重要的是「價格波動風險」。國際金價有漲有跌,就像二〇二二年到二〇二三年間,金價曾在高點突破兩千美元,也曾下探一千七百美元。二〇二五年初雖然衝高到兩千九百一十美元,但也很快引來可能回檔的預警。這都說明了黃金價格並非只漲不跌,它受到國際地緣衝突、美國利率政策(升息降息預期)、全球央行購金行為等諸多因素影響,市場變化莫測。你最大的損失,可能會是全部的投資本金。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點:黃金存摺雖然名稱裡有「存摺」二字,但它可不是存款,不計利息,也不受存款保險保障,這點千萬要記清楚。

最後,我們來聊聊大家最關心的稅務問題。不同黃金投資方式,在台灣的稅務規定也大相逕庭:

  • 實體黃金:如果你是自行買賣實體黃金,獲利會被歸類為「個人一時貿易所得」。
  • 黃金存摺:透過銀行帳戶買賣黃金存摺所產生的獲利,則屬於「財產交易所得」。
  • 黃金期貨:現行台灣的期貨交易所得稅是停徵的,你只需要繳交一筆「期貨交易稅」就好。
  • 黃金差價合約:這部分就比較複雜了,因為它屬於海外交易,獲利會被視為「海外所得」。如果你的單年度海外所得,加上其他各類所得後,超過新臺幣一百萬元,就必須併入個人的「最低稅負制」計算,這部分稅率是百分之二十,但有六七〇萬的免稅額。

總而言之,黃金投資這門學問,絕對不是簡簡單單一句「銀行買黃金」就能說清楚的。它有傳統的實體黃金,有方便的黃金存摺,有像股票一樣的黃金ETF,更有刺激的黃金期貨和黃金差價合約。每一種方式都有它獨特的優點和缺點,適用的對象也不一樣。

在做任何投資決定前,請務必先審視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資金流動性需求,以及你對市場的了解程度。如果你資金流動性不高,或只是想保值抗通膨,那麼黃金存摺或黃金ETF或許是相對穩健的選擇;如果你想追求更高的槓桿和刺激,且有足夠的金融知識和風險意識,那黃金期貨或差價合約或許可以考慮。

⚠️ 再次提醒,黃金價格有漲有跌,投資有賺有賠,最大損失可能為投資本金的全部。如果你手邊的資金並非閒置資金,或是流動性需求較高,建議務必先仔細評估,甚至諮詢專業的理財顧問,再決定如何踏上你的「淘金」之旅,別讓一時的熱情沖昏了頭,導致不必要的財務困擾喔!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