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美元關係解密:不再是單純的翹翹板?

Written by:

嘿,各位朋友!最近是不是覺得全球財經新聞特別熱鬧?一下子說這個市場要崩了,一下子又說那個資產要漲翻天,搞得大家心裡七上八下,常常不知道該把辛苦錢往哪兒擺才好。尤其「黃金」跟「美元」這對老冤家,它們的關係更是剪不斷理還亂,搞得許多人霧煞煞。你是不是也聽過「美元強,黃金跌;美元弱,黃金漲」這種說法?老實說,這句話只對了一半,甚至在某些時候,它們還會手牽手一起走!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對讓人又愛又恨的「黃金美元關係」,看看它到底藏了什麼玄機。

過去幾十年來,金融市場確實有這麼一個默契,就是黃金和美元常常「你來我往」,走的是反方向。這道理很簡單,黃金通常是以美元來計價的。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歐洲人,手裡拿的是歐元,當美元很強勢的時候,你用歐元換成美元去買黃金,哇!美元變貴了,換句話說,你用同樣的美元能買到的黃金就變少了,或者說,你得花更多的歐元才能買到同樣多的黃金。這麼一來,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價格,自然就顯得比較「便宜」,間接導致金價下跌。回顧一下,像在二〇〇一到二〇〇三年,美元指數從一百二十點直直落到八十點,那時候黃金價格就從每盎司兩百五十美元一路爬到四百美元。又或者是二〇一四到二〇一五年那段時間,美元指數像吃了菠菜一樣,一路從不到八十點飆破一百點,金價就跌了差不多一成五。你看,美元一硬起來,黃金就軟趴趴,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負相關」嘛!連二〇二二年,我們也看到了美元指數跟金價回歸這種經典的反向關係。

但話說回來,如果事情都這麼簡單,那財經專欄作家可能早就失業了,對吧?現實往往比小說還精彩!黃金和美元的關係可沒那麼絕對,有時候它們不只不吵架,還會手牽手一起往上衝,上演一齣「同向變動」的戲碼。記得二〇〇八年那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大海嘯嗎?那時候,市場上的資金嚇壞了,紛紛找地方避難。美元作為全球第一大儲備貨幣,自然是大家的避風港,所以美元指數飆升。但奇妙的是,黃金這個「千年老二」的避險資產,也跟著水漲船高,兩者竟然一起往上走!又好比二〇〇八年十月到二〇一一年八月,美元指數雖然有小幅波動,但整體還是往上爬,而同期金價竟然從每盎司六百八十美元狂飆到一千九百美元以上,漲幅高達驚人的百分之一百八十!那簡直是黃金的黃金時代。還有更近一點的例子,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全球地緣政治動盪不安,避險情緒炸鍋,黃金和美元都因為「安全資產」的特性,雙雙被資金追捧,金價一度突破每盎司兩千美元。甚至在二〇二三年到二〇二四年這段時間,全球經濟放緩,加上一些地區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像是美國矽谷銀行倒閉那檔事),都讓黃金再次回到每盎司兩千美元附近的高點,展現出驚人的韌性。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黃金和美元的關係並非單一且線性,它就像個變臉大師,會隨著不同的宏觀經濟、地緣政治情境,展現出多變的面貌。甚至有數據統計說,近十年來,美元跟黃金的關係越來越趨近於「正相關」,這跟我們傳統觀念可真是大相徑庭,也說明了為什麼這對關係如此錯綜複雜。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能不提這對關係背後的大推手——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尤其是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簡稱美聯儲)。你可以把美聯儲想像成一位超級大廚,它手上的「利率」和「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這兩把調羹,可是能左右整個金融市場風味的。當美聯儲決定「升息」的時候,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就變高了,大家會覺得把錢存在美元裡面能賺更多利息,於是資金就呼啦啦地流向美元,美元自然就強勢起來。這時候,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就高了,因為黃金本身是沒有利息的,你抱著黃金就賺不到美元的利息,所以金價通常會承壓。反過來,如果美聯儲「降息」或是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也就是印更多的鈔票讓市場上錢變多,那美元的價值可能就相對會弱下來,同時通膨的預期也會升溫,大家就會擔心手上的錢變薄了,轉而跑去買黃金來保值。你看,這是不是很直接的因果關係?金雪軍教授就曾指出,當全球央行,特別是歐洲和日本,開始實行負利率政策的時候,投資者對信用貨幣的信心就會動搖,深怕自己的錢放在銀行不只沒利息還要倒貼,自然會把目光轉向黃金。這就好比你把錢存在銀行,銀行卻反過來跟你收保管費,你肯定會想:「那我不如買點黃金放在保險箱裡,至少它不會縮水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金價上漲個百分之十五到二十,都是很合理的預期。二〇〇八年美聯儲把利率降到幾乎是零,美元和黃金都成了避險資產,在市場恐慌情緒的推動下,就出現了同步上漲的奇特現象。所以說,美聯儲的一舉一動,簡直就是黃金價格的風向球,投資者們可得盯緊了。

除了貨幣政策,全球經濟的「臉色」也是黃金、美元關係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你可以把全球經濟想像成一台巨大的機器,而各種經濟數據就是這台機器的「體檢報告」。當報告顯示全球經濟發展放緩、機器可能要「感冒」甚至「發燒」的時候,市場的風險偏好就會下降,大家會比較保守。這時候,黃金作為一種「避險資產」的價值就凸顯出來了,它就像是金融市場的「諾亞方舟」,在經濟不確定性或衰退的洪水中,載著資金尋求安全。反過來說,美元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它的強弱跟美國經濟的表現以及國際資本的流動也是息息相關。當美國經濟表現強勁,全球資金都會被吸引過去,推高美元。但如果美國雖然相對不錯,卻又面臨升息困境,美元也難以持續走高,這時候黃金可能就會獨立於美元走勢,走出自己的路。

別忘了「通膨」這個老朋友。黃金被許多人視為對抗通膨的有力武器。當通貨膨脹來襲,你的錢越來越不值錢的時候,黃金就像一個忠實的守護者,幫你鎖住購買力。尤其是當「實際利率」(就是名義利率減去通膨率)變成負值的時候,黃金的吸引力更是爆棚。那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你把錢存在銀行,得到的利息還跑不過通貨膨脹的速度,等於你的錢越存越薄!這種情況下,誰還願意把錢放在銀行呢?自然就會轉向黃金這類實物資產。此外,地緣政治的「驚濤駭浪」更是黃金的「興奮劑」。不管是朝韓衝突、中東亂局,還是俄烏戰爭,任何突如其來的國際紛爭,都會讓市場避險情緒飆升,資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瞬間湧向黃金。這時候,連美元也可能因為其流動性避風港的特質而同步走強,形成「同漲」的局面。

我們還可以從資金的流動數據,來觀察黃金和美元的「情緒變化」。例如,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的期金淨多頭頭寸和未平倉合約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市場上「大戶」們對黃金的看法。當這些數據大增,就表示越來越多的資金看好黃金。像去年初至今,全球的黃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簡稱ETF)就湧入了數十億美元,這可不是小錢,這說明大資金正在推波助瀾金價上漲。另一方面,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也會公布持倉報告,我們可以從中一窺期貨市場上投機者們的行為。而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簡稱WGC)每季公布的各國央行黃金採購量,更是個不得了的指標!當各國央行紛紛增持黃金,這意味著他們對自己本國的貨幣,甚至對美元的未來都有些不安,所以才要買黃金來當「壓箱寶」,這也無形中支撐了黃金的低價標準。你可以想像黃金、石油和美元這三種大宗商品,它們就像是市場上的三位好朋友,在不同的情境下,資金會在這三位朋友之間流動,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市場危機四伏,黃金就成了避險大熱門;當經濟復甦有望,石油的需求就會增加;而當市場穩定或利率有利時,美元資產就最受青睞。這種複雜的動態,才是投資者真正需要看懂的。

聊了這麼多,總要回歸到我們實際的投資上。黃金雖然光芒四射,但它畢竟是一種「無息資產」,也就是說,你抱著它不會生利息,也不會像股票那樣給你分紅。它的投資收益,主要就來自於「資本利得」,說白了就是「低買高賣」賺價差。所以,在考慮黃金投資時,光盯著美元走勢可不夠,你還得看看國際的政治經濟局勢、有沒有戰爭的陰影、黃金的供需狀況,以及市場上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和「實際」狀況是不是有落差。別以為黃金的投資管道只有買金條金飾,現在還有現貨黃金、期貨黃金、黃金ETF、黃金存摺,甚至是差價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ce,簡稱CFD)等多元選擇,每種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和風險,適合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說到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雖然歷史規律能給我們一些參考,但市場永遠是變化莫測的,沒有哪個「規律」是萬能的!特別是當其他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比如全球供需突然劇變,或是地緣政治上發生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再或是市場的預期和美聯儲實際行動完全背道而馳時,傳統的「美元強,黃金跌」這種關係很可能就會失效,甚至出現美元和黃金同向變化的情況。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些「局限性」,就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在實際操作時,選擇一個具備嚴格止損功能的交易平台就顯得特別重要,像是很多國際上的平台,它們提供的「限價平台」就能幫助你控制「滑點」(就是你設定的交易價格和實際成交價格可能出現的微小差距)風險,把潛在的損失降到最低。

總而言之,黃金與美元的關係,絕非「非黑即白」那麼簡單。它像是一場精彩的雙人舞,有時是「你進我退」的探戈,有時卻是「比翼雙飛」的華爾滋。作為投資者,我們不能只看表象,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後的驅動因素,像是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通膨的走向、實際利率的變化、各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期,還有那些突如其來的地緣政治事件。黃金不只是美元的鏡像,它更是你對抗通膨、規避系統性風險的獨立資產。在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它可能會成為你投資組合中的「定海神針」。但要記住,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沒有穩賺不賠的道理。特別是如果你手邊的資金流動性不高,投入任何市場前都務必先做足功課,仔細評估,並且設定好自己的風險承受範圍和止損點,才能在這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中,穩健前行,保護好自己的財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