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幾位朋友聊起出國旅遊的事,大家眼睛都亮了!不過,當話題轉到歐洲,像是巴黎、柏林或是羅馬,有位朋友突然眉頭一皺,小聲問:「欸,你們有沒有發現,歐元最近好像有點『虛』啊?感覺去歐洲玩,換錢比以前划算了一點,但又聽說它好像『歐元為何一直跌』?這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
她這一問,可真是問到點子上了!歐元,這個我們常常在新聞上聽到,或者出國時會接觸到的貨幣,作為全球第二大的流通貨幣,它的一舉一動,其實不只影響你歐洲旅遊的預算,從你家裡的進口家電、精品包包,到台灣廠商對歐洲的出口生意,甚至你手上的投資理財商品,通通都可能跟它有關係。就像搭飛機出國一樣,風向不對,飛行時間跟油錢可就差很多了。所以,歐元到底怎麼了?它這陣子究竟為何一直跌呢?這背後藏著哪些我們應該知道的「眉角」?今天,身為你們的金融專欄老司機,我就來跟大家輕鬆聊聊這歐元匯率的來龍去脈,保證讓你聽得懂、想得通!

你可能會想,歐元貶值,是不是代表歐洲經濟很慘?或是「美國隊長」太強了,把「歐元超人」打趴了?其實,事情沒那麼簡單,貨幣的漲跌就像蹺蹺板,一邊高一邊低,總是牽扯著兩邊的力量較勁。回顧一下歐元兌台幣的歷史,你會發現它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像是在2014年3月,歐元兌台幣曾來到歷史高點,大約42.4元新台幣才能換到1歐元,那時候去歐洲玩一趟,感覺口袋裡的錢瞬間瘦了一圈;而到了2022年7月,歐元兌台幣則跌到歷史低點,大概29.7元新台幣就能換1歐元,那時可真是去歐洲旅遊、買歐洲貨的超級好時機。
那這些劇烈的波動是怎麼發生的呢?簡單來說,歐元兌台幣在2014年能漲這麼高,主要是當時歐洲經濟從歐債危機的泥淖中逐漸復甦,市場對歐洲的信心慢慢回來了,加上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採行比較寬鬆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經濟增長。同一時間,台灣的經濟成長速度可能稍微放緩,全球的熱錢就覺得歐洲比較有看頭,紛紛流向歐元區。但到了2022年,情況可就大翻轉了。當時歐元兌台幣會跌這麼低,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美元太強勢了!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Fed)為了對抗失控的通貨膨脹(Inflation),採取了激進的升息政策,讓美元變得非常有吸引力,全球資金就像被磁鐵吸住一樣,大量流向美元資產。加上俄烏衝突引爆了歐洲的能源危機,能源價格飆漲,歐洲經濟面臨高通膨和衰退的雙重壓力,而歐洲央行在升息的步調上又顯得比較謹慎,跟美聯儲的「猛藥」比起來,就慢了一大截,自然讓歐元看起來比較「弱勢」。這就好像你看到一個身材練得很壯的選手(美元),旁邊站著一個剛從醫院出來的選手(歐元),誰比較有吸引力?答案一目了然。

除了兌台幣,我們也來看看歐元兌美元的歷史。在2014年5月,歐元兌美元也曾達到約1.39元的歷史高點,當時歐洲經濟,特別是德國和法國,展現了不錯的增長勢頭,歐洲央行也在努力推出刺激經濟的措施,而美國的貨幣政策則還處在一個相對不確定的階段。反之,到了2022年9月,歐元兌美元卻跌到約0.95元的歷史低點,這就跟前面提到的能源危機、高通膨壓力以及美聯儲和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巨大分歧有關了。那段時間,歐洲的能源供應因為俄烏戰爭受到嚴重衝擊,企業生產成本大增,人民生活成本也飆升,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前景烏雲密布,投資人信心自然也跟著下滑。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歐元目前的狀況到底怎麼樣?它「歐元為何一直跌」的趨勢真的還會持續下去嗎?從最新的市場分析來看,歐元近期確實面臨了一些逆風。最主要的原因,就出在美、歐兩大央行「降息步調」的差異上。目前市場普遍認為,美國聯準會今年降息的次數可能只剩下兩次左右,甚至有變數;但歐洲央行卻可能在今年6月就開始降息,甚至有分析師預期4月降息的可能性都不低(機率達到65%)。這就好比兩個賽跑選手,一個準備加速,一個準備減速,結果會是什麼?當然是拉開距離!當美國的利率可能維持在高檔,而歐洲的利率卻要往下降的時候,資金自然會往利率高的地方跑,因為那邊的錢比較「值錢」,利息收益也比較好。所以,美元就顯得更有吸引力,資金流向美元,歐元就容易「歐元為何一直跌」了。
除了貨幣政策,歐元區本身的經濟表現也是一個軟肋。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預測,2024年歐元區的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預計只會增長0.8%,相比之下,美國的GDP增長預測卻有2.8%。這顯示歐元區的經濟成長明顯乏力,持續面臨著能源衝擊、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挑戰。就像一個年邁的長者,雖然偶爾能跑幾步,但跟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美國)比起來,速度就是快不起來。此外,市場也開始擔憂美國對全球貿易政策的影響,如果美國真的祭出「對等關稅」之類的措施,這對高度依賴出口的歐元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估計可能會讓歐元區的經濟成長率再下降0.3個百分點。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就解釋了為什麼最近「歐元為何一直跌」這個問題會被頻繁提及。
不過,就像天氣不會永遠陰雨綿綿一樣,歐元也有它短暫的「晴天」。在某些時候,歐元也曾因一些好消息而獲得支撐,例如市場預期德國可能推出高達5000億歐元的財政刺激方案,或者因為美元本身走弱,全球投資人把目光從美國轉向歐洲和亞洲股市,帶動資金流入。甚至地緣政治情勢,像俄烏談判出現進展,帶來和平希望時,也會讓市場預期戰後重建計畫會吸引大量資金湧入,這些都曾讓歐元「歐元為何一直跌」的壓力暫時舒緩。但這些利多,通常都是短期的。長期來看,歐元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才是它難以持續走強的關鍵。
說到結構性挑戰,這就不得不提「歐元」這個貨幣本身從一開始就埋下的「地雷」。當初,歐元之所以會誕生,除了為了抗衡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它是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成員國走向一體化的重要里程碑。經濟學大師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曾提出「最適貨幣區」(Optimum Currency Area)理論,他認為,只有當一群地區的經濟週期吻合、貿易和人員流動頻繁時,才適合採用統一貨幣。但歐元區呢?它從一開始就包含了像德國這樣經濟強勁的國家,也有像希臘、義大利這些財政體質相對脆弱的國家,南歐和北歐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刺激需求差異巨大,就好比把身高體重各不相同的運動員綁在一起跑馬拉松,要他們步伐一致,根本是緣木求魚。這導致一個很大的問題:歐洲央行只能實施統一的貨幣政策,但各成員國卻各自為政,無法實施統一的財政政策。當經濟危機來臨時,就像2008年科網泡沫爆破後歐元兌美元從1.18跌到0.83,或是後來的歐債危機,歐洲央行雖然能出手干預穩定市場,但這種「各自為政」的財政模式,卻讓問題根源難以徹底解決。
羅家聰等香港經濟學家就曾指出,歐元區不斷擴大,納入更多經濟較弱的國家,長期下來可能會稀釋像德國這樣強國的經濟影響力,也會讓他們覺得負擔越來越重,維繫歐元的意願可能也會下降。雖然目前來看,成員國「脫歐」的可能性不高,英國脫歐只是個案,但這種深層次的矛盾,依然是歐元長期穩定性的一大隱憂。所以,當你看到「歐元為何一直跌」時,除了短期因素,也要想到這些制度層面的「先天不足」。
那麼,對於我們一般民眾來說,面對這波「歐元為何一直跌」的趨勢,該怎麼辦呢?如果你手上剛好有歐元,或者計畫投資歐元相關的商品,有哪些「眉角」要注意?
首先是投資方式,其實很簡單。最直接的,就是透過銀行或外匯交易平台直接買進歐元,這就像你在機場換匯一樣,操作直覺。再來,如果你想分散風險,也可以考慮投資歐元相關的金融商品,像是歐元債券,或者追蹤歐元區股市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 ETF),這類產品風險通常相對較低,適合想穩健佈局的投資人。當然,如果你是位追求刺激、風險承受度也比較高的玩家,也可以考慮外匯期貨或選擇權交易,這些金融工具允許你使用槓桿,有機會放大獲利,但相對地,風險也高出許多,就像在玩雲霄飛車,刺激但也可能讓你心臟受不了。
不過,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歐元也不例外,你必須搞懂幾個大「地雷」:
- 貨幣政策變數: 歐洲央行(ECB)的任何利率決策或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政策的調整,都可能讓歐元匯率「變臉」。如果歐洲央行決定降息或擴大QE,歐元很可能就會貶值。
- 歐洲經濟成長狀況: 這是基本面。如果歐元區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持續疲軟,甚至不如預期,這會讓投資人對歐洲經濟失去信心,進而對歐元匯率形成壓力,讓「歐元為何一直跌」的說法應驗。
- 政治因素: 歐洲各國的大選、政局變化,或是重大政策轉向,都可能在短時間內牽動歐元的穩定性。政治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市場情緒。
⚠️ 提醒大家,投資歐元,特別是外匯交易,資金流動性是很重要的考量。如果你手邊的資金流動性不高,或是預計短期內會用到這筆錢,建議先仔細評估自身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再採取任何投資策略。千萬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而且,一定要先做功課,了解你打算投資的產品和市場,才不會一不小心就「聽信明牌」而虧損。
總之,歐元「歐元為何一直跌」的現象,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既有美歐貨幣政策分歧的短期壓力,也有歐元區內部經濟成長乏力、結構性矛盾的長期挑戰。投資市場瞬息萬變,沒有永遠的漲,也沒有永遠的跌。身為聰明的投資人,我們不能只看到表面,更要理解它背後的複雜邏輯。與其每天盯著匯率數字心驚膽戰,不如花點時間搞懂這些經濟學上的「潛規則」,這樣無論歐元是漲是跌,你都能更從容地做出判斷,把「風險」變成「機會」,讓自己的財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