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股的魅力就像磁鐵一樣,把台灣的投資朋友一個個吸過去。想想看,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這些全球科技巨頭,它們的市值加起來就佔了全球股市的十分之一,更別提整個美股市場規模有多龐大了。根據永豐銀行的數據顯示,光是台灣金融機構的「複委託」開戶人數,在二零二零年就已經突破兩百萬戶,這個數字多驚人啊!大家都想搭上這班順風車,賺點「全球財」。

不過,就像我這位在財經圈打滾多年的老行家常說的:「投資哪有穩賺不賠的?光看美股風光的一面,可能會讓你忽略了它的另一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趟看似誘人的美股淘金之旅,台灣投資人可能會踩到哪些「坑」,也就是大家最關心的——投資美股缺點,究竟有哪些?
首先,第一個讓台灣股民覺得「難搞」的,大概就是那惱人的「時差」了。我們跟美國隔了足足十二個時區,當美股開盤時,通常是台灣的深夜或凌晨。想在美股夏令時間(大約每年三月到十一月)掌握盤勢,你得一路盯到半夜四點;冬令時間(約十一月到隔年三月),更要撐到凌晨五點。這簡直是把你的生理時鐘整個「打亂」嘛!如果你是個熱衷於當日沖銷或是高頻交易的投資者,那這時差問題絕對會讓你變成貨真價實的「貓頭鷹」,長期熬夜對身體可不是開玩笑的。搞不好,股票沒賺多少,卻賺了一堆黑眼圈跟咖啡錢,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呢?
再來,就是大家最在意的「錢」的問題——各種手續費和成本。你可能覺得,現在很多海外券商都打出「零手續費」的大旗,好像很划算。但別忘了,這世上很少有真正的「免費午餐」。如果你選擇透過國內的金融機構「複委託」來買美股,那手續費可就一點也不客氣了。各家券商的收費從百分之零點一到百分之一不等,而且是買賣都收,有些甚至還有最低收費門檻,俗稱「低消」。例如,宏遠證券的最低收費可能高達十五美元,如果你只買個幾百美元的股票,那手續費可能就吃掉你大半利潤了,這感覺就像買一杯珍奶,結果運費比珍奶還貴,是不是挺心疼的?
如果想省手續費,轉向海外券商呢?確實,像富達證券(Firstrade)或嘉信證券(Charles Schwab)這類海外平台,交易手續費相對較低甚至免費,但你還有一個「隱藏成本」要面對,那就是「匯款成本」。當你把新台幣換成美元匯到國外券商帳戶時,銀行會收取一筆電匯費用,通常是數十美元。等到你想把錢賺回來,從海外券商匯回台灣,可能又要再付一次出金手續費。這來來回回的匯費,就像是兩張機票錢,積少成多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更別提如果你有融資需求,受到美國聯準會基準利率影響,目前的融資利息可不低,這都會侵蝕你的投資報酬。

除了金錢上的付出,還有「資訊與語言」的隔閡。美股市場的公開資訊大多是英文,舉凡公司公告、財報、分析報告,甚至跟美國經紀商或顧問溝通,都得用英文。對台灣投資者來說,如果英文不是你的強項,那理解這些複雜的財經資訊可能就會像「鴨子聽雷」,導致你誤解或延遲獲得重要資訊。想像一下,當你看到一則關於你持股的利空消息,結果因為英文不好,搞不清楚狀況,等到你弄明白的時候,股價可能已經跌得慘不忍睹了。這就好比玩遊戲,別人看懂了攻略快速升級,你卻因為看不懂提示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被怪物打趴。
當然,還有一個讓許多「存股族」特別心痛的點,那就是「股息稅」。如果你是台灣投資人,非美國公民,當你領取美股配息時,美國政府會先「預扣」百分之三十的股息稅。這筆錢就像是你的股票紅利,還沒到你手上,就先被「砍了一刀」。雖然有些在美股上市的台灣公司美國存託憑證(ADR),例如日月光(ASE Technology Holding Co. Ltd. ADR),因為註冊地在台灣,股息是按台灣稅率徵收,不會被預扣這百分之三十,但對於大多數美國本土企業來說,這稅金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賺到的股息先打七折,是不是有點欲哭無淚?不過好消息是,資本利得部分是免稅的,這多少能彌補一些。
美股市場的「波動性」也是台灣投資者需要特別留意的。相較於台股有百分之十的單日漲跌幅限制,美股可沒這回事!這代表什麼?個股單日重挫幅度可能非常可觀。以前英特爾(Intel)就曾經單日重挫近三成,那跌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還沒反應過來就直接摔到底了。這種沒有限制的自由,也意味著更高的風險,一個不小心,你的資產可能就在短短一天內大幅縮水。這時候,學會設定「止損單」(Stop-loss Order)就顯得格外重要,它就像是你的保險絲,在風險過大時自動切斷電源,避免更大的損失。
此外,別忘了「匯率風險」。投資美股,你需要把新台幣換成美元。這過程中,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波動,都會影響你最終的收益。如果你買股票時美元很強勢,等到你賣掉股票要換回新台幣時,美元卻貶值了,那就算你股票本身賺錢,也可能被匯率吃掉一部分利潤,甚至導致虧損。這就像你出國玩,明明當地消費很便宜,但因為匯率問題,最後付出的台幣卻比想像中多,心裡總會有點悶。
最後,我們不能不提「監理差異」。美股的監管制度跟亞洲市場很不一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更側重於「資訊披露」,也就是強調企業要透明地公開所有資訊,而不是像亞洲某些市場那樣「事前審批」嚴格。這聽起來好像很棒,資訊很透明,但同時也意味著,美股市場高度依賴企業自律。雖然美國對財務造假懲處極其嚴厲,但投資人仍需要具備相當的「識雷能力」,才能辨識出那些潛在的「地雷股」。還記得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被做空事件嗎?一個做空報告就能讓股價一夕崩盤,反應時間非常短,這些複雜的金融工具和市場機制,對台灣投資人來說,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學習和理解的。
話說回來,美股雖然有這麼多「缺點」,但它的優點也確實無可否認。像是高流動性、投資門檻低(可以買零碎股)、多元的投資工具(從個股到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期權(Option)應有盡有),以及全球化的佈局機會。根據晨星(Morningstar)的分析,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以其分散風險、低成本、高透明度的優勢,近年來受到廣大投資人的青睞,這也是投資美股一個不錯的入門方式。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 Index)在過去二十年的平均年回報率約百分之十一點五,也證明了美股的長期增長潛力。
綜合來看,投資美股雖然充滿誘惑,但也伴隨著諸多挑戰,特別是對於台灣投資者而言。時差的熬夜、高昂的交易成本、語言不通帶來的資訊落差、被預扣的股息稅、以及沒有漲跌幅限制的市場波動性,都是你必須提前思考和準備的。你可能會問:「那這樣投資美股到底值不值得?」我的建議是,值得!但前提是你得做好萬全的準備。
如果你是個習慣白天交易的上班族,或許複委託會是個入門的選項,雖然手續費高,但至少資金留在台灣,又有中文客服,比較安心。如果你追求低手續費和多元的投資工具,且有能力處理海外匯款和稅務,那麼海外券商會更適合你。而對於小資族或是想嘗試槓桿交易的投資者,差價合約(CFD)或許可以考慮,它不需真實持有股票,可以雙向交易,交易成本相對較低,甚至支援新台幣出入金,但請務必留意其槓桿特性帶來的市場風險和隔夜利息。
無論選擇哪種管道,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比如說,利用止損單來控制潛在損失,不要輕易去嘗試自己不熟悉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同時,多加利用網路上的資源,像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EDGAR」(SEC EDGAR)資料庫,或是財經新聞網站如彭博(Bloomberg)、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等,即使是英文,現在也有許多翻譯工具可以輔助你理解。
投資美股,就像一場長途旅行,目的地固然迷人,但路途上可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充分了解這些投資美股缺點,並預先做好功課,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管道與策略,才能讓你避開那些潛在的「坑」,穩健地走向你的財富自由之路。
⚠️ 風險提示: 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美股市場尤其沒有漲跌幅限制,可能導致資產在短時間內大幅波動。若資金流動性不高,或對市場風險承受度較低,建議先評估自身狀況再決定投資策略。務必將風險管理放在首位,切勿盲目追求高報酬而忽略潛在虧損。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