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貨膨脹率放緩?別高興太早,你的錢包Hold住了嗎?

Written by:

嘿,各位朋友!你是不是跟我家隔壁的王媽媽一樣,每次去市場買菜,結帳時都忍不住心頭一驚:「咦?怎麼又變貴了?我的荷包是破洞了嗎?」這大概是這幾年來,大家最常掛在嘴邊的煩惱了吧!特別是新聞三不五時就跳出「通貨膨脹」這四個字,搞得大家心慌慌,好像手上的鈔票一覺醒來就縮水了一樣。

說到通貨膨脹,你可能會想,這東西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不就是一些冰冷的數字嗎?錯!它可是跟我們每天吃的、住的、行的,甚至是娛樂,都息息相關啊!就拿最近來說吧,很多人都在討論「通貨膨脹率台灣」究竟是往上還是往下跑。如果你也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想知道自己錢包裡的錢,是變得更值錢了,還是默默地被偷走了,那就跟我一起來好好聊聊吧!我們不講那些艱澀的財經術語,只聊聊這波物價變動,是怎麼影響我們的日常,以及未來我們該怎麼應對。

想像一下,你把錢存在銀行裡,每年給你一點點利息,結果物價漲的速度比利息還快,那不是等於你存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嗎?這就是通貨膨脹最讓人頭痛的地方。不過,最近台灣的物價數據,倒是給了我們一點點喘息的空間。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消息,二零二五年五月,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簡稱CPI)年增率,竟然降到了百分之一點五五!欸,你可別小看這個數字,這可是創下了二零二一年三月以來的新低點呢!

這個數字告訴我們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台灣整體物價上漲的速度,稍微慢了下來。就像一輛原本踩足油門狂飆的車,現在稍微鬆了油門,沒那麼衝了。細看內容,像是我們每天都要買的食物,價格漲幅有趨緩的跡象,從四月的百分之四點三降到五月的百分之三點一;還有住房費用,也從百分之一點九降到百分之一點八。就連雜項商品與服務,漲幅也沒那麼誇張了。更棒的是,交通與通訊以及服裝價格,甚至還出現了跌幅擴大的情況,這表示買衣服和通訊費可能比之前稍微便宜了一點點。

你可能會說,數字歸數字,但我的「體感」怎麼還是覺得什麼都貴啊?這就像減肥一樣,體重機上的數字可能顯示你輕了一公斤,但你還是覺得褲子很緊。這種「體感」跟「數據」的落差,其實很正常。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把所有商品和服務都算進去,取一個平均值。但對我們這些老百姓來說,最有感的往往是那些每天都要花錢的項目,像是「電費」!沒錯,前陣子電費漲了高達百分之十二點五,這對每個家庭的支出可是實實在在的壓力。雖然電費在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權重裡佔比不是最高,但因為它影響的是每個人,所以大家最有感覺。

再說說大家也很關心的「蛋價」吧。之前蛋價一路飆漲,搞得大家吃個滷蛋都要精打細算。不過,到二零二四年年底,蛋價已經連續下降,回到了疫情前的水準。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蛋很貴?這可能是因為蛋價在消費者物價指數裡的權重其實很低,只有百分之零點零三,所以它漲跌對整體通膨率的影響並不大。但對我們這種每天都要吃蛋的人來說,就是超有感!這就說明了,雖然總體數據放緩,但某些民生必需品的價格波動,仍然會讓我們的錢包感到壓力。

說到通貨膨脹,我們不能只看台灣自己,也要放眼國際。畢竟現在是地球村嘛,全球經濟相互牽動。如果把台灣、美國、日本這三個國家的通膨狀況拿來比較,你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

先看看老大哥「美國」。美國在疫情之後,物價簡直像坐火箭一樣往上衝,一度飆到四十年來的新高,搞得聯準會(簡稱Fed)急得跳腳,只好一直升息來抑制通膨。美國的物價之所以漲得這麼兇,主要是能源、供應鏈瓶頸,還有勞動成本飆高惹的禍。雖然近期物價有回落,但住房成本還是像吸血鬼一樣,緊緊地吸著大家的荷包。所以,跟台灣相比,美國的物價波動劇烈得多,高高低低像雲霄飛車一樣,刺激得很。

再來看看我們的鄰居「日本」。日本跟美國完全是兩個極端,他們長期以來都面臨「通縮」的挑戰。通縮是什麼?簡單說就是物價一直跌,大家都不敢花錢,因為覺得明天買會更便宜。雖然近年日本的通貨膨脹率因為日圓貶值帶來的進口物價壓力,稍微有了提升,但跟其他國家比起來,還是相對平穩。而且,日本的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都明顯落後於南韓和我們台灣。二零二四年,甚至預計日本的名義GDP(國內生產毛額)人均排名,可能要被台灣超車了呢!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看到日本政府一直想方設法要刺激經濟,讓大家多花錢。

相較之下,台灣的物價表現就顯得「穩中微升」,就像一個沉穩的老水手,在大風大浪中還能保持航向。我們的通膨率維持在可控的範圍,沒有美國那樣劇烈的波動,也沒有日本長期通縮的困擾。這對我們的經濟穩定發展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畢竟,物價太高會讓大家買不起東西,物價太低又會讓企業不賺錢,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像現在這樣,溫和地上漲,讓大家覺得有進步,但又不至於壓力太大。

當然,未來的物價走向,我們還是要持續關注。根據預測,本季末,台灣的整體通膨率可能會回升到百分之二點八零,核心通膨率也會達到百分之一點八零。這意味著,雖然短期內物價壓力有所緩解,但接下來還是有回升的可能性。這也考驗著我們的中央銀行,如何在穩定物價和促進經濟發展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總結來說,台灣的通貨膨脹率近期雖然放緩了,給了我們一點喘息的空間,但生活中的「有感」壓力,像是電費這種,還是真實存在的。相較於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台灣的物價表現相對穩健,這對我們的經濟動能來說是個好兆頭。

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該怎麼辦呢?

首先,保持預算意識:即使整體物價放緩,但電費等特定支出仍在漲,所以精打細算、做好每月預算規劃仍然非常重要。知道錢花在哪裡,才能有效控管。

其次,善用多元資訊:不要只聽單一來源的說法,多看看官方數據(像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報告)、權威機構的分析,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物價走勢,避免被不實資訊誤導。

最後,審慎規劃財務:在物價變動的環境下,你的資產配置可能需要彈性調整。可以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放在能對抗通膨的標的,例如實體資產,或是具備穩定現金流的投資工具。但要特別提醒大家,⚠️ 任何投資都伴隨風險!若資金流動性不高,或是對投資工具不熟悉,建議先充分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或諮詢專業理財顧問後,再採取任何行動。切勿盲目跟風,把寶貴的積蓄投入不了解的項目。

記住,了解經濟數據不是為了恐慌,而是為了讓我們能更聰明地做出決策,讓自己的錢包在這個多變的世界裡,能安穩地呼吸。下次王媽媽再抱怨物價時,你就可以很有自信地跟她說:「哎呀,王媽媽,數字雖然放緩了,但我們的荷包管理術,可不能鬆懈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