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阿明愁眉苦臉地跑來找我,他問:「老兄,最近新聞上說什麼『加權指數破紀錄』、『通膨又升溫』,聽得我頭都暈了!還有那個『500指數』,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便當都漲到快破百了,我的荷包怎麼辦啊?」

阿明這話,可真說到大家心坎裡了。別擔心,今天我就來當個財經界的「翻譯蒟蒻」,把這些聽起來很「硬」的數字,變成大家都能聽懂的「生活財經課」。畢竟,錢包裡的數字變多變少,可都跟這些數據息息相關呢!
說到股市,最近的「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簡直像坐上火箭一樣,一路衝破了18000點大關,甚至更高,新聞都報得沸沸揚揚的。這讓很多手上持有股票的朋友,笑得嘴都合不攏。你會想,這是什麼神仙操作?其實,這背後的大功臣,主要還是我們台灣引以為傲的「科技類股」,特別是跟「半導體」和近年來超夯的「人工智慧」(AI)概念股。這些公司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就像是你手機裡的晶片,或是讓Chat GPT(生成式預訓練變換器)能順暢運轉的幕後推手,訂單接到手軟,當然就反映在股價上了。
不過,你可能會問,那跟我阿明說的「500指數」有什麼關係?嗯,這個「500指數」(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其實是美國股市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包含了美國前500大企業的股票,簡單來說,它就像是全球經濟的「班長」,它的表現好不好,常常會影響到全球其他國家的股市心情。所以,當台灣股市像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一樣勇猛直前時,全球的「500指數」表現也通常不俗,大家才會覺得整個大環境是偏向樂觀的。但別忘了,香港的「恆生指數」就沒那麼好命,它就像個心情陰晴不定的少年,受地緣政治跟經濟前景影響,波動性可不小,這也提醒我們,市場上總是存在著不同調的聲音。

說完了股市的熱鬧,我們再來聊聊大家每天都會感受到的痛——「通貨膨脹」。阿明說便當漲價,這可不是開玩笑。根據中央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我們最近一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來到了2.7%,如果再看扣除了波動較大的食物和能源價格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也有2.5%。這代表什麼呢?就是說,你去年100塊能買到的東西,現在可能要多花2.7塊才能買到了。是不是很有感?尤其像食物和能源這些生活必需品,它們的價格上漲,是推升整體物價的主力軍,讓我們的荷包明顯縮水。
面對這樣的通膨壓力,大家一定很關心中央銀行會怎麼做?就像一家之主,央行得想辦法讓家裡的錢包不要一直「縮水」,又要顧及經濟成長。目前,台灣中央銀行的「重貼現率」(Discount Rate,是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的利率,會影響市場整體利率水準)維持在1.875%這個水準。多數市場分析師都預期,央行在下次的利率會議上,很可能還是會「按兵不動」,也就是維持現狀。因為雖然通膨還在一個相對高的位置,但增速已經有趨緩的跡象了。央行得像個走鋼索的人,既要抑制物價上漲,又不能讓經濟成長因為升息而「煞車」太猛,以免大家沒錢賺,那才是大麻煩。所以,他們得非常審慎地評估,才能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除了便當,我們再來看看「房地產」吧!這可說是台灣人又愛又恨的一個話題。根據最新的市場數據,主要都會區的房地產交易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大約減少了15%。是不是覺得「啊,終於要跌了」?別高興得太早!雖然成交的房子變少了,但新房子和預售屋的價格,卻還是悄悄地往上漲了5%到8%左右。這就像下雨天找不到計程車一樣,需求還是在,但供給量有限,加上土地和營建成本不斷攀升,就算想跌也跌不下去。所以,想買房的朋友,可能還是得耐心等等,或是好好評估自己的預算,別盲目追高。
至於大家比較少關注的「債券市場」,它就像是市場上比較保守的一群人。台灣十年期公債的「殖利率」(Yield,指投資債券能獲得的年化報酬率)最近大約在1.5%到1.8%這個區間震盪。這數字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反映了市場對未來利率走向的預期。當市場覺得未來利率可能會上升時,債券的殖利率就會跟著上升,反之則下降。所以,如果你看到殖利率忽上忽下,那就是市場的心情在變動,資金可能也會因此流向比較保守的投資標的,尋求相對穩定的收益。
別只看到挑戰,台灣的整體經濟表現其實還挺不錯的。根據上一季的初步估計,我們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達到了3.2%,這算是穩健的成長。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出口」!最近一期出口年增率有4.8%,特別是「電子零組件」,像半導體這些東西,簡直是供不應求,訂單接到手軟,這也讓我們的「貿易順差」(Trade Surplus,指出口金額大於進口金額)維持在高位,為經濟注入了強心針。
不只出口旺,我們的就業市場也表現得相當亮眼。最近一期的「失業率」只有3.4%,這可是個相當低的數字,顯示勞動市場處於一個相當緊俏的狀態,換句話說,想找工作的朋友,機會還不少!而且,「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維持在51.5這個擴張區間,代表製造業對未來的景氣是看好的,整體產業信心恢復,這對經濟來說是個好兆頭。內需的部分,「零售銷售」年增率也有6.5%,反映出大家還是有在消費,只是便當變貴了嘛,買起來就得精打細算一點。
總而言之,雖然我們每天都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但從宏觀來看,台灣經濟的底子其實挺穩的。股市因為科技股的強勁表現而維持高點,雖然房市交易量減少,但價格還是很有韌性,而我們最重要的出口產業也表現突出。中央銀行則像個謹慎的舵手,努力在通膨和經濟成長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大家能安穩過日子。
那麼,阿明又問了:「那我到底該怎麼辦?要不要去買股票?還是多存一點錢?」
老實說,面對這些複雜的數字和市場變化,我們一般人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而不是盲目跟風。
首先,你的錢包得先顧好。日常開銷、必要儲蓄、保險配置,這些「基本功」絕對不能少。這就像蓋房子,地基穩了,才能往上蓋大樓。
再來,關於投資,別看到新聞報導「加權指數創新高」,或是「500指數」又漲了,就一頭熱地衝進去。投資是需要做功課的。比如說,如果你真的想參與股市的成長,但又擔心個股風險,可以考慮透過基金或是ETF(Exchange Traded Fund,指數股票型基金)來分散風險。像是追蹤「500指數」的ETF,就是一個讓你在不直接買賣500家公司股票的情況下,也能參與美國股市大盤成長的方式。當然,台灣也有很多優秀的ETF,可以多加研究。
但最重要的是,別忘了那句老話:「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這不是開玩笑的,市場瞬息萬變,沒有什麼是穩賺不賠的。
⚠️ 風險提示: 如果你的資金流動性不高(也就是說,這筆錢你短期內隨時可能需要動用),或者你對市場波動的承受能力較低,那麼在考慮任何投資策略之前,務必先仔細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和風險偏好。千萬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更不要借錢來投資,那樣壓力可是會山大喔!多做功課、保持耐心、量力而為,這才是長久之道。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