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金跌原因大公開:搞懂真相,不再盲目換匯!

Written by:

各位朋友,最近您是不是也感覺到,手上拿著美金,好像突然沒那麼「香」了?以前出國旅遊,看到美金標價的商品都覺得「哇!真便宜!」,但現在打開新聞,卻常看到「美金又跌了!」、「美金不振」的字眼。搞得人心癢癢,這美金跌原因到底是什麼?難道是它得了「感冒」,怎麼一蹶不振?別擔心,今天老司機帶您用最生活化的方式,來聊聊這美金「變臉」的幕後真相!

想像一下,美金就像是全球金融市場裡的「天王巨星」,走到哪都自帶光環,大家搶著要。但最近這位巨星卻有點「疲憊」,甚至被戲稱步入了「結構性弱勢週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像以前大家愛看大明星演出的電影,但現在口味變了,觀眾把目光轉向了其他新秀,比如歐元(Euro)、日圓、英鎊(Pound Sterling)這些老牌勁旅,甚至一些新興市場的股票或債券,還有那閃閃發光的黃金(Gold),都成了資金的新寵兒。這種資金的「大遷徙」,就是美金地位動搖的第一個信號。為什麼會這樣?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我們可以從幾個關鍵點來深入挖掘。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這位影響美金走勢最關鍵的「指揮家」——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Fed)。您可能會問,聯準會跟美金有什麼關係?簡單來說,它就像掌握著美國經濟「水龍頭」的關鍵人物。當它決定「放水」,也就是降低利率,或是推出像「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這種印鈔票的政策時,市場上的美金就會變多,同時美金資產的回報率也會降低。這時候,聰明的投資人就會想:「欸,我的美金放在美國賺不到什麼利息,不如換成其他國家的貨幣,或者投資到報酬率更高的地方去!」於是,大量資金便會「離家出走」,美金自然也就「貶值」(Depreciation)了。

最近市場上普遍瀰漫著一種「聯準會要降息了!」的預期,這就像是大家已經聽到指揮家準備放下指揮棒的信號,美金的吸引力自然就大打折扣。有趣的是,其他國家的央行,像是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或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可能降息的腳步會比較慢,甚至某些資源豐富的國家,比如澳洲、南非、巴西,因為通膨控制得不錯,實質利率相對較高,它們的貨幣反而顯得更有魅力。這種「利差」的變化,就像是不同銀行推出的存款利率不一樣,哪邊給得高,錢就往哪邊跑,這也是美金跌原因中的重要一環。

再來,我們看看美國經濟本身的「健康狀況」。俗話說:「人窮志短」,國家也一樣。最近美國的製造業數據有些不盡理想,工廠生產活動連續好幾個月都在下滑,就業市場也可能出現一些波動。整體經濟成長的動能顯得有點疲憊,甚至有分析師擔心美國經濟會不會陷入「衰退」(Recession)。經濟前景不確定,企業和投資人的信心自然就會打折扣,這對美金來說,可不是什麼好消息。

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長期累積的龐大「財政赤字」(Fiscal Deficit)和不斷膨脹的「債務水平」,也讓市場對其「還錢能力」和未來經濟感到擔憂。想像一下,一個家庭如果長期入不敷出,還欠了一屁股債,周圍的親戚朋友自然會開始擔心它家的財務狀況。連國際信評機構都因此下調了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這無疑給美金的國際信譽又補了一刀。更要命的是,美金如果持續貶值,進口商品就會變得更貴,這可能又會「反噬」美國國內的通膨,讓美國老百姓的荷包更加縮水。所以,疲軟的經濟數據、堆積如山的財政赤字和潛在的債務風險,都像是一塊塊巨石,壓得美金喘不過氣來,也是關鍵的美金跌原因。

還有,國際關係這本「難唸的經」,也深深影響著美金的地位。還記得幾年前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常常對各國揮舞「關稅」大棒嗎?那些變幻莫測的貿易政策,不僅讓全球經濟籠罩在不確定性中,也讓美國的國際信譽受到侵蝕。長期下來,美國的貿易逆差(Trade Deficit)居高不下,意味著美國人買進的外國貨物比賣出去的美國貨物多,這也間接影響了市場對美金的需求。

此外,地緣政治的變化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一旦趨緩,市場的「避險情緒」(Risk Aversion)就會跟著下降。過去大家把美金視為動盪時期的「避險貨幣」,就像是個安全港灣,但現在風平浪靜了,資金自然就不需要躲在美金裡,紛紛跑出來尋求更高的收益。

更深層次的是,現在有一種「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的趨勢正在悄悄進行。由於美國近年來頻繁地使用經濟制裁,一些國家開始意識到,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美金這個籃子裡,風險太高了。於是,各國央行開始考慮讓他們的外匯儲備組合更加多元化,減少對美金的依賴。這就像大家以前都用LINE聊天,但現在發現LINE有時候會斷線,於是開始尋找Telegram、Signal等替代品。關於美金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Reserve Currency)的地位是否變成美國的負擔,也引發了熱烈討論,這些都衝擊了美金的國際信譽和需求。甚至美國國內的政治局勢不穩定,比如選舉結果、總統對聯準會的批評,都會影響投資人對美金的信心。這些都是美金跌原因的複雜面向。

說了這麼多美金跌原因,您可能會問:「那我手上有的美金該怎麼辦?如果我在高點存了美金定存,是不是就『GG』了?」別慌!投資美金定存確實存在一些風險,最主要的就是「匯率風險」(Exchange Rate Risk),也就是美金跌了,您換回台幣就會有帳面損失。還有「利率風險」(Interest Rate Risk),萬一之後美金利率又往下掉,您的利息收益也會跟著縮水。另外,如果急著用錢提前解約,可能還會損失利息,這就是「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

那如果真的不幸在高點買進了美金定存,該怎麼辦呢?這就像您買了一張很貴的電影票,結果電影沒預期中好看。如果您的資金短期內不急著用,建議可以先「續抱觀望」,看看未來美金有沒有機會反彈。畢竟,匯率市場瞬息萬變,沒人說得準低點在哪裡。如果是長期持有,也可以利用每年的利息來抵銷一部分的匯率損失。當然,如果您希望讓美金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可以考慮直接用美金投資美國的債券、股票,或者買一些美金計價的基金。記住一個黃金原則:「分散風險,分批進場」,千萬不要一次性把所有資金都押在高點,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您的投資成本。或者,如果市場上有些短期高利率的美金定存方案,也可以把它當作資金的「暫泊處」。

回顧歷史,美金匯率可不是一直都這麼「乖」。自從上個世紀的「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瓦解後,美金指數(US Dollar Index, DXY)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升降週期。從「石油危機」到「科技泡沫」,從「金融海嘯」到「量化寬鬆」,每次重大事件都會讓美金的走勢牽動人心。尤其是從二○二二年開始,因為通膨高漲和聯準會「暴力升息」,美金曾經一度強勢得不得了。但進入二○二三年後,隨著升息速度放緩,以及大家對降息的預期越來越高,美金便開始「回歸正常」,一路走低。這也是大家現在會問美金跌原因的背景。

那未來美金會怎麼走呢?短期來看(大概到二○二五年上半年),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對美金抱持比較悲觀的看法,認為它可能還是會維持偏弱的趨勢,或者呈現一種「結構性震盪」,也就是漲漲跌跌,但整體重心是向下的。除非突然發生什麼大的地緣衝突,或是出現超乎預期的經濟數據,才可能帶來短暫的反彈。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一點,看到二○二五年下半年以後,隨著聯準會的降息週期持續深化,美債的收益率優勢也會逐漸縮小,加上全球「去美元化」的趨勢,以及美金目前估值仍然偏高,未來美金很可能會呈現「溫和走弱」的態勢。這時候,資金就會轉向非美資產,或是尋找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

對於我們比較常接觸的幾種貨幣:

  • 歐元(EUR)對美金(USD): 歐元可能因為美金走弱和歐洲經濟改善而持續走高。
  • 英鎊(GBP)對美金(USD): 英國央行降息速度預期會比聯準會慢,所以英鎊對美金可能維持震盪上行。
  • 美金(USD)對人民幣(CNH): 這個貨幣對會受中美兩國的經濟政策和貿易關係影響很大,如果中國經濟放緩或聯準會持續加息,美金對人民幣可能上行,反之則波動。
  • 美金(USD)對日圓(JPY): 隨著日本經濟復甦,薪資上漲,日本央行可能會調整利率,預計日圓對美金會有下行的趨勢,也就是日圓會升值。
  • 澳幣(AUD)對美金(USD): 澳洲的經濟數據表現不錯,澳洲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也維持謹慎的貨幣政策,這些都對澳幣形成支撐,所以澳幣對美金可能走強。

總之,美金匯率的波動頻繁,它的「臉色」變幻莫測,背後牽涉到錯綜複雜的全球經濟、各國央行政策和地緣政治。這篇文章詳細分析了美金跌原因,告訴您短期內美金可能仍會持續承壓,中長期則可能溫和走弱。對於我們這些小資族來說,這意味著什麼呢?其實,無論美金是漲是跌,最重要的還是要密切關注各國央行的政策動向、最新的經濟數據,以及國際情勢的變化。

最後,給您一個小提醒:投資有賺有賠,匯率更是難以預測。所有的投資都存在風險,特別是涉及到外幣,更要考量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 如果您的資金流動性不高,或者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有限,建議在進行任何美金相關的投資前,務必先仔細評估自己的資金狀況和風險偏好,並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再採取策略,切勿盲目跟風。畢竟,錢包是自己的,守護好它,比什麼都重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