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朋友小莉最近神神秘秘地問我:「老王啊,你常寫財經,能不能幫我解釋一下,US是什麼幣啊?我最近想去美國玩,又聽說什麼美元強勢、新台幣貶值,搞得我一頭霧水!」她這句話,看似平常,卻點出了許多人對於國際金融的疑惑。其實,小莉口中的「US」,指的就是全球金融舞台上那位響噹噹的「大哥大」——美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美金」。它可不只是一張張印著美國總統頭像的綠色紙鈔,更是全球經濟脈動的晴雨表,牽動著你我的荷包,尤其是我們繁體中文地區的經濟。

你可能會問,us是什麼幣?美元究竟有什麼魔力,能讓全世界都為它心跳加速?它不就是美國的貨幣嗎?說起來,美元(國際標準化組織4217貨幣碼:USD)的地位,可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它的符號,大家最熟悉的是「US$」或單純的「$」。但這可不是隨便畫個符號而已,它背後藏著一段段曲折的歷史故事。從十六世紀的「西班牙銀圓」開始,美元的傳奇就悄悄展開。早期,它像個乖寶寶,一直循規蹈矩地實行「金本位制」,也就是說,每一美元的價值都由黃金來「背書」。想像一下,你的錢包裡每一塊錢,都代表著銀行金庫裡閃閃發光的黃金,是不是感覺特別踏實?

然而,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到了1971年,美元與黃金的婚姻畫上了句點,徹底廢除了金本位制,走上了「自由浮動」這條瀟灑的路。這就好像一位原本被黃金手銬綁著的金融超人,突然解除了束縛,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國際市場上飛翔。而它之所以能成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更要歸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這個協議就像是為美元舉辦了一場「加冕典禮」,讓它順理成章地取代了當時的「老大哥」英鎊,從此穩坐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寶座。所以,當你聽到「美元是國際交易中使用最廣泛的自由浮動貨幣」時,你就知道,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寫照。截至2021年2月10日,光是流通中的美元總額就高達約2.10萬億(兆)美元,而到了2025年1月1日,這個數字預計還會飆升到約2.37萬億美元。這龐大的流通量,足以證明它在世界經濟中的活躍程度和需求,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國際硬通貨」。
既然我們了解了us是什麼幣,以及美元的「傳奇身世」,那是不是該來認識一下這位「大哥大」家族裡的成員們?當你手握美元紙鈔,你可能會發現上面印著各種熟悉又陌生的臉孔。最小面額的1美元,上面印的是美國的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5美元則是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招牌笑容;10美元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20美元是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50美元是尤利西斯·S·格蘭特(Ulysses S. Grant);而最受歡迎、最常被戲稱為「班傑明」(Benjamin)或「C-note」的100美元,當然就是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了。至於2美元紙鈔,雖然面額不大,但因為流通數量極少,反而成了收藏家的心頭好,如果你有幸拿到一張,說不定還有點小驚喜呢!
除了紙鈔,美元也有各種可愛的硬幣。最常見的有1美分(Penny)、5美分(Nickel)、10美分(Dime)、25美分(Quarter),還有比較少見的50美分(Half Dollar)和1美元硬幣(Dollar Coin)。當然,1美元等於100美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十進制規則。但在歷史上,美元還有一些更有趣的單位,例如「mill」(千分之一美元)、「dime」(十分之一美元,這也是為什麼10美分硬幣叫Dime)和「eagle」(十美元)。現在,雖然這些詞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聽見,但你可能在加油站看過汽油價格是$XX.XX9,那個「9」就是用「mill」來表示的,是不是很有趣?另外,當美國人說到錢,他們可不會每次都規規矩矩地說「dollar」,他們會說「buck」,例如「I need five bucks.」(我需要五塊錢)。而如果你聽到有人說「grand」,那通常指的是1,000美元,或者其倍數,就像我們講「K」一樣,都是很生活化的口語用法。

美元之所以能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聯準會」(Fed),可說是幕後最大的推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就像是一根具有魔法的指揮棒,透過調整「流通中貨幣總額」與「利率」等工具,來維持美國經濟的穩定並控制物價。想像一下,當聯準會決定升息或降息時,這不僅影響著美國企業的借貸成本,更會像漣漪般擴散到全球,影響各國的資金流向和資產價格。這就好比一場全球性的資金遊戲,而聯準會的決策,往往能改變遊戲的規則。
舉例來說,當聯準會宣布升息,美元往往會變得更強勢,因為持有美元的報酬率變高了,全球資金便會湧入美國,尋求更高的回報。這對於我們繁體中文地區的經濟來說,可不是件小事。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數據,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方向,特別是利率決議以及是否實施量化寬鬆或緊縮措施,都會直接影響美元的強弱,進而波及全球資金流向與資產價格。這對我們的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來說,可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不得不密切關注。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美元的這些「大動作」,跟我有什麼關係?當然有!尤其對於我們身處繁體中文區域的民眾來說,美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拿香港來說,「美元兌港元」的固定匯率是1兌7.8,這表示無論國際市場如何風雲變幻,1美元永遠都能兌換到7.8港元,這種固定匯率機制為香港的金融穩定提供了強大的保障。而對台灣的朋友來說,「新台幣」(TWD)是我們的貨幣,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則是大家非常關心的數字。無論你是想去美國旅遊、留學,還是進行外幣投資、買賣進口商品,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波動,都直接影響著你的荷包。假設你現在手上有一筆新台幣,正盤算著要不要兌換成美元,如果美元強勢,代表你需要花更多新台幣才能換到同樣數量的美元,這時候出國旅遊或購買美國商品可能就相對「貴」了一些。
那麼,如果你真的要出國,該怎麼兌換外幣最划算呢?這可是個大學問!在機場兌換雖然方便,但通常匯率會比較差,手續費也可能比較高,這就像下雨天找不到計程車,只好硬著頭皮搭溢價的車一樣,是為了方便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銀行或專業兌換機構的匯率通常比較優,建議事前多方比價,貨比三家不吃虧。另外,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在國外使用也很便利,但要留意跨國提款或刷卡可能產生的手續費。如果你打算長期在國外居住,那麼在當地開立銀行帳戶會是最便利的方式,但開戶程序通常會比較複雜一些。

還有一點特別提醒,去美國旅遊,千萬別忘了「小費文化」(tipping culture)!這跟我們華人地區的習慣很不一樣。在美國,從餐廳、計程車到飯店服務,幾乎所有服務業都習慣收小費,這是他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支付1美元以上的紙鈔,盡量避免使用硬幣當作小費,那樣會被認為不禮貌。如果用信用卡支付,可以直接在簽帳單上填寫小費金額;如果是現金,建議直接將尾數四捨五入支付整數紙鈔,這樣既方便又大方。
總之,us是什麼幣?美元不僅是美國的法定貨幣,更是全球經濟的基石,扮演著「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交易」媒介的關鍵角色。從「布雷頓森林協定」到「自由浮動」,它的演變史就是一部世界經濟史的縮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貨幣政策」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利率決策與「流通中貨幣總額」的增減,直接影響著全球資金的流向和「匯率」的波動,當然也包括我們「新台幣」和「港元」的強弱。
對於我們一般民眾來說,了解美元的運作方式,關注「聯準會」的動向,並學會觀察「匯率」變動,不再把「us是什麼幣」當成天書,而是能夠理解其對「國際金融」與自身經濟的影響,這絕對是件好事。這能幫助我們在進行外幣投資、規劃海外旅行或處理國際貿易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是常態。投資外幣或進行跨境交易時,務必衡量自身「資金流動性」與「風險承受度」。匯率波動是常態,切勿輕信短期暴利誘惑,務必先研究清楚再行動。舉例來說,像 Moneta Markets(億匯) 這類國際外匯平台,多提供多種交易條件,供投資人選擇,但在選擇任何平台或進行任何交易前,都應該充分了解其運作模式、手續費、潛在風險以及自身的財務狀況,才能穩健地參與到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大戲中,讓自己的資產在理解與謹慎中穩步前行。
“`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